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10936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身心在场的廨民族志文本写作2023-03-2203:33宋理音乐生活订阅2023年1期收藏关键词:音声民族志民俗宋建周凯模来信,请我为其大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写序,一时间犯难。除了忙乱之外,还有学理上的顾虑。我强调亲历的知,却没有做过岭南排瑶“歌堂”民俗仪式的田野工作,因此不具备写序的资格。“兄台具有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哲学、阐释学和符号学等跨学科知识储备,方法论思考也很深入”这样的谬赞把我抬高到云端下不来,只好试着进入她提供的景象雾里看花。她给我提示:“其实,这部著述,只是以排瑶音声为例,重点是以实脸性的阐释民族志文本解读民俗音声的1种范式建构探索,方法论意义更主要。听此1说

2、,脚下有了一点结实的地方。那就意味着我可以形而上言说。于是打开电子邮箱下载全文。首先读信,获取作者更多的想法。兄台好!这本民族志的初稿是博士论文,放了这么多年,除了客观的工作、身体等原因,主要是一直不想再以一般科学民族志”文本方式出版,那样形式的版本巳经很多。一直就想尝试一下“当代实验民藻志”中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因为对阐释学中的“文本重构”理念的监达、开放和创造性空间很是喜欢总之,现在总算基本完成了心愿,不管咋样,与“科学民族志不同就好了。兄台可以看到,阐群文本很花心思,尤其民俗仪式音声,不像创作作品那样有既定规律性技术可以分析,得自己创造方法来解读,幸而有曹本冶老师的理论作引领,方便了

3、许多。实验民族志提倡招研究者自己的研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也很有意思,这是与一般科学民族志最为不同的文本特色,也是挑战。思考空间大,很好玩。此信表露了作者的意旨,即不想局限于对关注对象(民俗仪式音声事实)的浅层描述,而想做出深层意义阐释;不想止千文本呈现,还想进行文本重构。也就是“自己创造方法来解读工那么,她创造了什么方法?怎么创造的?用这样的方法解读出什么?最后取得什么结果?有多好玩?带着问题开始拜读原作。著作大致可划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选题论证。包括研究对象的限定,前人相关研究的述评,以及方法论的思考等。这是学术规范的开场书写,涉及学识选用、研究意义、逻辑起点和学术视角等基础问题,开宗明义

4、点明作者的“阐舞民族志”立场。这部分的目的是寻找、确定对象和相应的工具。读着读者眼前一亮,见字里行间闪出两把学术利剑,第一把,剑指“实体实在的场域,其功能在于剥除遮蔽,以便看清对象“是什么O第二把利剑,则指向“虚体实在1的场域,其功能在于肃清障碍,发现对象的.为什么Z第二部分是田野工作的板理。包括“口述和“临场1的互文,用以呈现坤瑶“歌堂”仪式音声的“事实,“呈现”即采用异质性语言书写局内人的言说文本和作者亲历的知。第一把利剑发出了闪光。此刻为科学民族志D之剑,挥向田野中的排瑶民俗仪式,1阵剥除梳理之后,发现“民俗音声的存在事实。两个关键词跳了出耒:科学M事实:“科学”指客观把握的方法,“事实

5、”指客观把握的对象。记得我在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入学考试现场曾经突发灵想,脱口道:主观客观皆为人观”(对句为自律他律都是人律”).事后细想,无论是“认识论转向”还是人化自然”,先人的思想已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人之外的存在,无所谓是与不是7人观1之内,方有“真假美丑与善恶”田野的行动层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等。但是,通过它们捕获的对象面貌,却因人而异。局外人即便是学者,也不易做到呈示对象如其所是的“存在事实”。而局内人只管做,按图索骥地做。此图即传统,上辈人传下来的地方性知识地图。即时即地做出来的,与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做出耒的,存有差异。这是“遗传变异的差异(区

6、别于混生音乐的杂交变异”)。这种变异需要前后比较,所以第一部分的历史梳理此时方显重要。局内人是日常的族群成员,并不知道学者想要知道什么,因此并不迎合局外人的需要去做什么。他们做出一个遗传变异中“如其所是的实体实在的仪式,那是生活,不是表演。(迎合他者乡村想象”而做的行为,缺少“本真性”而具有一种“后殖民性”。)需要去伪存真的东西很多,需要田野工作者确定自己站在哪里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工不同面向的“人观”,将获取对象的不同实象。我常说:“人事人事,有什么人,就有什么事。就田野工作而言,理想的是局内局外合于一身的“两栖人”。局外人的学者可以通过多年的介入,成为“习得性局内人7作为学者的周凯模有

7、多年田野工作经脸,经常深入排瑶族科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程度两栖人身份。所以,她慢得要问什么,看什么和怎么看。她通过若干典型仪式案例相关局内人的口述和自己临场的亲历所得之“事实,可以确认是一种(模态逻辑的)学术性“完整格式塔”的“呈现抑或带有现象学意义的意向性对象之绝对被给予”的呈现工这一刻挑出来的(力求)是未经主体参与建构的“本真面目之是什么,这一切都有来自前人田野研究间接经聆文本的历史参照。如此所获,为“音声”提供了具体观念与环境的关系域(语境)。第三部分专门针对特定语境下音声的是什么,仍然由第一把剑来实现。她将仪式音声分为“人声和器声工人声篇采用了首本冶的分析方法,分别对“近信仰”和“远信仰

8、”的人声进行分析。此法源自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定位:在O和1之间(否定一肯定之间),确定隶属程度。不过,曹氏创造性合并了两个数轴。例如,非音乐(O)音乐(1),超过0.5者隶属于音乐的程度大,反之则小;非语言(0)语言(1)亦然。合并二者得出音乐一语言隶属模式:0.5居中,两边数值可分为“近音乐远语言”和“近语言远音乐”两种隶属度。此法突破了传统的“非A即B二元对立模式。分析在音乐与语言之间无缝衔接、切换的口诵吟唱最适合采用此法。排瑶仪式人声部分,有曲调明显者如山歌、情歌,也有不明显者如口诵等。但是在周凯模的语境中,地又创造性应用了曹氏模式,只取“近宗教”和“远宗教”来分述。实际上完整模式为宗

9、教一世俗”,因此可分为近宗教远世俗”和近世俗远宗教”两类。这是三个“变量思维”之一的“远一近”,余者迁有“内一外”和“定一活2,此外还有他法,如二维互动(思想一行为)、三维结构性观察(信仰一仪式一音声)、三维分层透析.(表层一中层一核心等。这些都成为她阐释民族志”的方法。作者以此来分析排瑶“歌堂”仪式整个过程音声形态外显和内隐、定态和活态的多个层面,涉及人一乐一事的多项多重关系。这也是一种多元对话场域的发生。器声篇涉及喷呐、牛角、长鼓,各种法器,炮响,以及相应的行为,包括仪式动作和舞蹈等,形态分析方法与人声篇基本相同。本书的形态分析已经尽量采用本土话语,但是依然需要用到西方艺术音乐分析的术语,

10、如调式、旋律、旅法、音程、装饰音、记谱、唱名等。这是“新音乐”以来的无奈之举。如果不用这些术语,几乎无法完整描述音乐形态。另说。也许仪式音声多数比较自由,除了个别地方提到“有板有眼”和速度,以及个别器声(如法器和长鼓)的节奏型之外,没有在各项阐述中专列节律描述分析的段落。第四部分进入阐释1音声”的“为什么”。其实在第一把剑力图得到是什么”的呈现中已深含再阐释成分。也就是说,现象学还原事实上难以实现,因为阐释者的“前理解”无法去除,有色眼镜无法摘除:实际发生的“人观”无法做到让对象在纯粹意识的白板中呈现自己的原色,只能得到视域融合”的超越主观客观的混合色是什么”已经包含了网群者的经验、立场和视角

11、,只不过是近客观远主观”的“呈现”。现在,第二把剑挥起来,在保持原有向度的基础上,阐释者力图介入对象的因果逻辑,获取“为什么”的答案。这是符号学之剑,旨在从形态、观念和其结构关系来阐释仪式音声的隐喻意义、功能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是通过符亲形素”(物象)来追索义素”(意象、心象)可感悟的韵味和内隐的文化信息。或者说,从特定语境中的仪式行为和音声的“能指一形式要素”探查其深处规定程式结构、控制仪式行为及音声的“所指一观念要素。一系列关键词闪烁出来:“文化心理思维模式时空关系自然生态文化境域描述传达隐喻“诠释”建构”统合起来,就有以下逻辑线索:观察的“形式文本”+阐释的“观念文本!结构关系T意义要素

12、文本/语境意义体系记号表示上升为”语境意义体系”就是最终的阐释目标。它就是仪式及其音声“之所以是(为什么)的背后操手。“者声”的符号功能即沟通实体实在的“事实”和虚体实在的意义”的中介。所阐解的文化意义落在.神圣性与世俗性复合的宇宙观和近信仰与远信仰化合的民俗观这对“信仰体系本体特质”3之上。总体上建构了如下研究范式:民俗学的音声行为考察+音乐学的音声形态分析+符号学的“音声意义”阐稀有趣的是作者基于“实验民族志文本要旨的“反身”省察逻辑:从对他者阐释的再阐释和“对自身阐释行为的再阐以多项关系的“互文性重构来进行反思,目的在于确证研究主体谨遵1实验民族志”书写规则的阐春有效性。其中阐释主体间的

13、互文性尤其“好玩。好玩之处在于作者的身心在场不仅在仪式音声现场,而且在学术论域现场。如此便有该书亲历的知与学理的知”的贯通交融。通过对人声/器声、口述/现场和表征/象征的“互文性重构,周凯模完成了文化网建文本的书写跨学科性”的阐养民族志逻辑滨构,并由此回应该研究对“非遗研究”学科赛设的价值意义呈现。关于最后所得,作者有如下概述。如此阐簪,能充分揭示排瑞民俗文化意义体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具有深刻共融的血脉关系;同时,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研究”学理系统和学科建设,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学、民族志学和民俗音乐学的建设,奉献一部既有资料价值、亦有理论建设拓展意义的蛤南非遗民俗音声文献

14、。至此,文前的设问巳然得到了大致的答案。当然,这里仅仅粗略勾勒出本书的骨架,而丰富的血肉必须通过细读才能品味。相信读者能够从本书内容中,窥见作者身心在场的关于排瑶歌堂”仪式音声辛勤而精致的作业,在谜一般曼妙文辞引导下领悟她经历的种种“好玩”,并将开果本书矿藏所得铺设在自己蜿蜓的学术道路上。最后说一句肃稷的话:该成果,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的导师于润洋教授倡导的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思想、本门知识与相关知识、经典知识与前沿知识、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相结合的治学精神。期待周凯模产出新的研究成果。注释:1宋瑛:乡村视野的城市音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77页。2参见本书绪论“选题价值”之微观价值”及注释。网周凯模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