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12393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东宫门简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颐和园东宫门简介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在东宫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铺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据说这是光绪帝的御笔。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

2、戏台、庭院等。典故在东宫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镭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据说这是光绪帝的御笔。光绪帝为写好此匾,访师求学,流传下一段有趣的故事。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颐和园后,下旨要工部大臣找人为东宫门写一大匾。工部大臣想来想去,感到只有请光绪帝书写最为合适,而且对自己日后升官发财也更有利,于是便去求见皇帝。光绪帝悉此十分高兴,二话没说,提御笔就在龙案上铺着的一张白纸中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一看,”颐和园“三字被写得歪歪扭扭,难看极了。无奈,只好照其手迹做匾挂上了。当挂上大匾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从紫禁城来到颐和园。她在东宫门前下桥,一看见新挂的糟字大匾就火了。马上叫人

3、找来工部大臣,质问大匾是谁写的?工部大臣不敢说谎,如实说明这是光绪帝的手迹。慈禧瞪他一眼后说:”此字这般不雅,怎配挂宫门之上,还不快给我摘下来!“光绪得知此事,吓出一身冷汗。他将工部大臣找来商议,决心大练书法将匾写好。可他一连几天都写不好“颐和园”三字,叹气不绝。大臣见此大胆对光绪说:“以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访师求学呢!”光绪问“求学于何人?,大臣回答:“建成园时,有位王永福老木匠写得一手好字,家住园外的六郎庄,近在咫尺,不如求教于他。如果皇帝外出访师不便,是否可请他进园教学?”光绪认为言之有理,便点头赞成。第二天上午,工部大臣将王永福请进了玉澜堂,老人听说是教皇上写字,惟恐犯上便竭力推辞。

4、光绪向老人谦敬之后,老人见皇上是真心求学的,才好答应下来。老人取来学字贴,为皇帝讲书法,教写字。光绪殷勤招待遇老人,经一番勤学苦练,终于练出了一手好书法。有一天,光绪召来文武大臣,在宣纸上一挥而就地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颐和园”三个大字,博得大臣们的喝彩。光绪将此字进呈慈禧太后过目,老佛爷看了也表满意,并叫人做成九龙金匾悬挂于东宫门上。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常年居住颐和园,所以颐和园成了紫禁城外的另外一个朝廷,颐和园园林的性质较乾隆年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以颐和园形成了以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为代表的几组相互关联的院落,构成了东宫门宫殿区。仁寿殿是帝后在园内从事内政外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慈禧经常在颐和园

5、接见外国使节,这个区域包扣仁寿殿、仁寿门、东宫门、以及分列两侧的配殿、朝房、值房。以仁寿殿、仁寿门、东宫门、影壁、牌楼为中轴线与园外其他三园联系起来。“涵虚牌楼,就是颐和园东边的起点,一路到外广场、影壁、内广场、南北朝房、东宫门,然后进入宫殿区。东宫门外建筑群,自西向东由宫门、朝房、影壁、金水河、广场、涵虚牌楼依次排列,形成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一组中轴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宫门是颐和园历史规制上最重要的正门,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光绪12年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东宫门外广场南北宽120米、东西长150米,广场东侧的涵虚牌楼,历史上一直就是进入颐和

6、园范围的地标,清代此牌楼前有“官员下马碑”,1963年国务院树立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是立在涵虚牌楼前。1998年,颐和园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文件中,广场也是颐和园核心保护区的组成部分。光绪十二年(1886年),醇亲王奕秉承慈禧太后的懿旨,挪用海军经费开始修复清漪园。复建工程大约进行了九年,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初步完工,并将清漪园改称为颐和园。同时将大宫门改称东宫门,而该门外的牌楼历经130余年风雨侵蚀,已很破旧。于是,牌楼被整体拆掉,向东移至距东宫门200米左右的位置重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

7、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番秀”,西侧为“涵虚”。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从乾隆年间的万寿庆典图上可领略清漪园时期大宫门牌楼的旧貌。新建的东宫门牌楼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三楼变为了四柱三间七楼,仍东西向坐落,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顶部变成了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大气派。但匾额上的字前后调换了位置,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翟秀二注:“涵虚”“零秀”匾额有何寓意?“涵虚”可直译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景。“涵”为包容、包含之意,“虚”即空也,古代哲学讲究一个“虚”字,佛学讲究一个“空”字。因此,“涵虚

8、”二字可以理解为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据考,“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而南宋文人朱熹也有:“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的诗句。清代皇家园林多用“涵虚”二字题景名,意为山高水阔。除了颐和园大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外,该园还有涵虚堂,而圆明园有“涵虚朗鉴”,静明园有“镜影涵虚明而“螯秀”之“雪(ydn)”则为捕鸟的网;“秀”即美也。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凝香薰翟画,似泪看胭脂J南宋文人徐似道则有“春风自共桃花笑,秀色偏於麦城多”的名句。“零秀”连在一起意为“捕捉秀美”,亦即将美丽的山水风光都网到一起。匾额上的“涵虚”“落秀”是谁题写的?关于“

9、涵虚”、“翟秀”匾额的题写者,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御笔所题。按照清廷规制,皇家园林主要建筑上的匾额多由当朝皇帝书写,可能由于这座牌楼的匾额尺寸较小,故没有加盖“乾隆御笔之宝”之铃,俗称“无款无章:另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赐名,大学士汪由敦所书。颐和园东宫门及内广场(影壁以西为内广场)东宫门共分五扇门,三明两暗。宫门正中设有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门,两旁的门洞则供王公大臣出入。保安所占位置的青石板路就是当年慈禧太后前往仁寿殿宝座垂帘听政时走过的路。“颐和园”匾额为龙边金字匾,边框为浮雕金漆九龙,磁青底金字。【颐】本义为面颊、腮”引申为休养、保养。周易序卦传

10、:颐者,养也。【和】人体元气、精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和气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J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颐和】颐养冲和,保养元气。特指养老。古代认为帝王“和气”的颐养关乎天下太平、百姓福祉。乾隆皇帝多次用“颐和”命名并题写殿堂,紫禁城有“颐和轩”、避暑山庄和圆明园有颐和书屋,以备年老归政后的颐养;沈阳故宫的颐和殿则是乾隆帝为母后修建的。匾额印玺“颐和园”匾额铃有五方印玺,上部并列的三方额章为慈禧皇太后印玺。此匾正中印玺为阳文“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右为阴文“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心平气和,仁爱宽厚,与天地旨意相同。语出宋代黄干

11、复李贯之兵部:“指自指也,丝桐自丝桐也,一搏拊而其声自应。向使此心和平仁厚,真与天地同意,则南风之奏,亦何异于舜之乐哉!”左为阴文“数点梅花天地心”。【数点梅花天地心】雪中的几朵梅花,体现天地化育万物之心。语出宋末遗民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左下部纵向的两方压脚章为光绪皇帝印玺。上为阳文“光绪御笔之宝”,下为阴文闲章“爱日春长”,是仅见的一方光绪帝闲章。东宫门前原来没有台阶只有坡道,在民国26年,也就是1937年从圆明园安佑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石安置在坡道中央,并加

12、装了古铜栏杆。东宫门前的两侧一对南雄北雌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的底座上。作为辟邪和镇守之物。据资料:清漪园时期园子内有狮子四对儿,其中一对儿铜狮子、三对儿石狮子,他们分别位于不同的大门口守卫着这家园子,一对儿铜狮子在大宫门(现在的东宫门)外,一对儿石狮子在北楼门(现在的北宫门)外,另外两对儿石狮子分别在大报恩延寿寺山门殿(现在的排云门)的内外。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大火,慈禧重新修建颐和园后狮子们发生了变化,东宫门的铜狮子和北宫门的石狮子还都留守原处,排云门外的石狮子由于毁坏改为铜狮子,排云门内的一对儿石狮子和那对儿石经幢一起挪到了后山的须弥灵境遗址处。右侧雌狮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大门左侧的雄狮,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