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 .观察图,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3 .“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一丝绸、瓷器、葡萄C.朝代篇一
2、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一音乐、舞蹈、佛法4 .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C.引进了高产量农作物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5 .不仅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6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A.麦哲伦环球
3、航行B.郑和下西洋C.市舶司的设立D.郑成功收复台湾7 .青岛沿海地区有一些地名,如灵山卫、浮山所等都与历史上的倭寇有关,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A.卫青B.岳飞C.戚继光D.林则徐8 .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壮举C.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D.建立起亚非海上贸易网络9 .下图所示的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凯歌万人一心兮扇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
4、罚信,赴水火今敢迟留?上报夭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A.岳飞抗金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文天祥抗元10 .有学者指出,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A.直接导致西方列强对华的武装侵B.加深中国对海洋和海外世界的认识C.加强了中华文明与亚非大陆的联系D.因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导致未能持续1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5、.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B.发展海外贸易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D.进行殖民扩张12 .瀛涯胜览中有一首诗,其前几句为:“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大意是:使者奉皇帝之命出使,到外国去宣示皇帝的旨意,巨大的船顶着洪波巨浪远行,汹涌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诗中“使者”的事迹包括()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B.C.D.二、综合题13 .交流才有发展,历史证明走开放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6、题。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材料一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把大唐文化传四方”的史实一例。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位置?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的机构叫什么?材料三: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7000多人最远
7、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谁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为什么说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14 .看图识史,历史地图既反映时代特征,又折射出当时人的地理观念和历史认识。T大明混一图非洲部分(1)看一看,绘制于14世纪末的大明混一图中的非洲与现代非洲版图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大明混一图有怎样的证史价值?15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
8、、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纲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雷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许
9、倬云万古江河(I)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2)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 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的,途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无法体现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10、,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 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张班是指张骞、班超,哥麦指的是哥伦布、麦哲伦,可以看出其所称赞的事件与对外交往、航海探险有关。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该对联出现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说明称赞的是郑和下西洋。D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晴:抓住题干关键词“立功异域、开探险先河是解题的关键,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
11、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该对联出现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说明称赞的是郑和下西洋。3. 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C项符合题意;张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以及许多蔬菜瓜果(葡萄等),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因此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4. 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
12、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高产量农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等的引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 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走陆路,A排除;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B排除;明朝戚继光抗倭,D排除。故选择C。6. B【解析】【详解】14
13、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B项正确;麦哲伦不是中国的航海家,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不属于航海的壮举,排除D项。故选B项。7. C【解析】【详解】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组建军队戚家军抗击倭寇入侵,曾在台州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C项正确;卫青是西汉时期出击匈奴的将领,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英雄,排除B项;林则徐是抗击英国侵的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8. C【解析】【
14、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可知这体现双方的友好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促进南洋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与材料内容不同,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建立亚非海上贸易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9. B【解析】【详解】从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
15、得出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B项正确;A项是抗金,C项是抗击荷兰,D项是抗元,排除ACD项。故选B项。10. B【解析】【详解】郑和下西洋为西方传教士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而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也为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为后来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条件,加深了中国对海洋和海外世界的认识,B项正确;“直接导致”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题意可知应该是加强了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不是与亚非大陆,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没有涉及,排除。故选B项。11. 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和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海外贸易、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进行殖民扩张。故排除BCD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