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25251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大通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县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距离铜陵县城仅16公里,地理坐标为11744,E,3048N。地处贵池、根阳、泾县、南陵、青阳、铜陵六县交界处,夹于安庆一芜湖流段,全镇被鹊江分为大通街和和悦洲、铁板洲两个部分。和悦洲三街十三巷在经历抗战时期的炮火和解放后几场大火付之一炬,大通古街则在2017年跻身“4A景区”,完成以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这次考察主要目的是希望能通过田野考察找到一些历史印迹,并对比参考历史文献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大通历史,思考并解决大通杨四将军崇拜信仰及近代和悦洲失火原因等相关问题。笔者于2023年1月30日至31日前往

2、铜陵市大通镇考察,主要考察大通镇沿江一带,即历史时期大通镇的主要商业街区、人口聚集区。近代,这一地区汇集码头、会馆、商号、庙宇,为全镇中心地带,作者主要选取澜溪古街、和悦古街两条古街以及周边的杨四庙进行田野考察,并对考察中所发现的遗迹结合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探讨外来神明信仰本土化和近代经济盛衰变迁。大通镇古称“鹊头镇”,因江中鹊洲得名。后汉廷设“梅根冶”,冶铜铸钱,以梅根为燃料,大通成为江南重要的官府冶炼基地。唐朝时,因大通靠近澜溪河,改名“澜溪镇”,并设大通水驿负责水运交通。北宋开宝八年(975),正式建镇,这一行政建置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明初,嘉靖铜陵县志载:“大通巡检司在县南四十里大通镇,洪

3、武三年(1370)巡检张庸创置。大通河泊所,在县南四五十里顺合者,洪武元年(1368)杨仲温创置。”I中央将此地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水驿并设置巡检司、梯运所、水泊所,奠定了大通近代重埠地位。大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咸丰年(18511861)以后正式步入正轨,短短几十年间,大通迅速跻身安徽四大商埠之一,享有“小上海”的美誉,在全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明)嘉靖铜陵县志卷2建置篇,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木,第4页。青通河(大通河)大土阁附近凹岸处从现今大通镇政府西行约500米,便是大通澜溪老街尚存旧址,澜溪古街沿大通河而建,截于大通河与夹江交汇处,呈西北-东南走向。关于澜溪老街位置,曾

4、有说法:唐朝老街旧址位于今光荣村附近,后元时迁至今址。为考证这一说法,笔者沿通湖堤对大士阁至澜溪古桥段进行考察,这条沿江坪堤约5米宽,夹于祠堂湖与大通河间,结合此处又为青通河几字型河段凹岸处,历史时期青通河河道多变,(结合民国安徽测绘军事图)或可猜想,旧时入江口较今位置偏东,更深入内陆,在经受冲刷崩岸和湖面拓宽之前,沿江堤岸宽度应远超现今,设街于此大有可能。民国测绘军事地图安徽怀宁贵池池州铜陵安庆泾县南陵青阳黄山老地图澜溪老街南段街景澜溪老街受地理位置限制,连年水患侵扰,且南段滨江含湖,洪水泛滥而坍毁大半,现存老街长约780余米,约为明清时期规模的60%,宽7-15米,便于街上商铺运输货物,与

5、和悦街所铺的传统皖南街区长条青石板不同,全街铺就的四方形红麻石颇为罕见。古镇的历史,从镇口渔户口中得知这条街道早在元朝便已存在,经历史时期多次洪水侵扰,除却街面为明时旧迹,临街古建筑多为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所建。街名出于大通古称“澜溪”,史料关于“澜溪”记载颇少,仅在对五溪水的描述中提及龙溪、漂溪、双溪、观溪、澜溪“俱出九华山,合流而北,环绕于五溪山,下入贵池县境,汇为大通河入江。”2遂明时澜溪仅指大通河上游段,与大通相距甚远,即中古时期的澜溪为主流。行于老街中,两边建筑除传统青砖黛瓦马头墙的皖南传统民居风格,中段夹杂着保存完好的建国初期建筑样式的五金厂、邮电局、百货公司,古今建筑交相辉映,凝聚澜

6、溪老街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映射出大通百年的历史沧桑痕迹。老街布局颇为严谨,有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其西北端为商业区,渡口、店铺多立于此;中段为行政区,有邮电局、水产养殖总场、原五金厂;东段为生活区,多为民宅,且曾为大通镇唯一的老电影院也立于此。因临近年末,除却少数几家店铺营业,大都大门紧闭。根据店招粗略统计,整条老街店铺多经营杂货、江鲜干货、渔具、豆干等生意。街上唯二的百年老店”夏洪兴老秤店”与“大通理发店”都2(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7南直九,中华书局,2005年,第1339页。己停业,在“夏洪兴老秤店”的景区标牌中当知:店主祖上由于战乱而从湖北孝感迁至铜陵,凭其手艺在

7、大通落户。近代“沿江地带移民比例较高,靠山地带则可能较低”3大通地区的人口以移民占比最大,人口来源多为湖北、安庆地区,受召垦政策吸引迁于大通,并且相较于南部丘陵地带,沿江地区与移民原籍地有相似的生活环境,移民能较快适应迁入地的经济、文化。近代大量两湖移民,从大通的西南官话片区、杨四将军信仰、渔业经济重要地位等方面都有迹可循,这种不同文化和谐共处是移民活动带来的良性社会互动的结果。夏洪兴老秤店老街建筑形态为建筑基底铺满地块,开门方向正对街道,沿用传统上住下铺、前店后坊的两层格局,下层为带有活动门板的店面,上层则为生活区,屋顶为浮桥架柱式。但同和悦老街建筑结构不同,这些房屋二层除主体墙垣以青砖为主

8、料,临街屋面则多为全木质结构,这类设计多见于江南传统街区,出于采光通风考虑。在对老街建筑考察时,笔者发现复修时大量采用红砖、混凝土等材料,改造后的古建筑现代痕迹明显,经过雨水侵蚀后裸露出的现代建材在以黑白灰色彩为基调的老街极其突兀。3葛剑雄、普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0页。澜溪老街店铺相较于和悦老街被废弃后只剩残垣断壁,澜溪老街自21世纪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后,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缮整葺,街上的民居店铺统一翻新为明清徽派式样,虽出于“风貌统一协调”的目的,对街中夹杂的新建建筑与街尾的建国后住宅色彩、形式改造,确保古镇景观风貌整体性。

9、然而在对核心保护区的规划仍硬这一模式改造,未遵循“修故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在对老街传统建筑修葺中大量加入现代建筑材料,甚至拆除原有砖木结构,统一采用建国后的砖混结构为主,这类情况在南段尤为严重,极大冲击古镇古朴风貌,破坏传统文化氛围。澜溪老街的“假古建”一、大通镇杨四将军崇拜从澜溪老街景区东部的澜溪古桥(老街口)出发,沿着共和街向东约走400米,立有一杨四庙。此庙位于祠堂湖与青通河之间的通湖堤上,现杨四庙为近年村民共筹翻建,据庙边的石碑记载该庙原名“龙王庙”,位于河南嘴上,抗战被日军轰炸所毁,改革开放后移于现址。杨四庙占地约3平方米,由一间小屋与东侧香火台组成,庙正门顶上刻有庙名,两边刻有

10、“千年香火,万年长春”。庙内中间供奉杨四将军塑像,神龛上贴有一副红底黑字对联”上通五湖四海,下达九江八河”,两旁奉有观音、财神、上天王、周太公神像。杨四将军神像呈坐于案前状,右手执笔,左手抚卷,案上立有一宝剑,从其穿着装扮来看应是清朝“前髡后发,这一形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略有出入,而与甘肃南部手执宝剑文书的壮年将军形象相似。庙内西墙书有一首颂词民族英雄杨幺天王“少年英雄出雄关,伤引刀剑到番金。大圣雄魂今犹在,千年渔歌唱杨公。”下附有千年悲歌“青通河水水自流,杨幺天祠立岸头。水莽英雄千年恨,不见均贪照九州。”两首颂词既昭示杨幺一生也反映出他起义时所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口号深入人心。笔者

11、随后采访了居住在澜溪老街的两位老人,在与其谈话中得知杨四庙原址经过多次洪水泛滥,基址淹没,今杨四庙为20年前家族共议重修。杨四将军庙平时由家族内部派人进行管理修缮,每逢初一、十五或是船只出航时家族都会进行祭拜。杨四将军庙虽无管理人员,但对外开放并不限制族外人员祭拜,老人说只要心诚,有愿必应。祭祀仪式极简,买好香烛,先在庙外烛台燃完红烛,再进庙跪拜请愿,末了进香供于台案。作为区域性神祗,信仰杨四将军起初是求治水泽民,庇佑农业生产,清咸丰淅川厅志载:“俗传将军治水有功涛雨辄应,故农商及船户咸敬祀之西关荆关李官桥双河镇均有祠宇,土人述其事迹多不雅驯I,惟治水祷雨均与政治有关,尚非世俗涛祀可比,姑时列

12、各祀庙之末。”,然据老者所言现今大通地区祭祀杨四将军所祈甚广,庙内一张还愿书印证了这一点,上面写有“胡氏之女胡冬澄考得功名,前来向上天王、杨四大将军、观世音、财神、周太公极喜还愿,献上一匹红灯油、贡品、香、红腊一对,以表各位仙家对胡冬灌赐予的奉禄,谢谢!”当杨四将军崇拜逐渐摆脱区域的禁锢,不断扩展地域影响,信众群体逐渐拓展社会各个阶层,杨四将军具备的神职愈发丰富,从水神演化成全能神。老人们说自己的家族祖籍湖北,本在洞庭湖捕鱼为生,清朝觅江而下定居大通,到她们这代应是第六代,可以猜想大约清末时期一群两湖渔民来大通捕鱼落户亦或是避战移民于此,将祭拜杨四将军这一习俗带入大通地区。现如今大通镇信奉杨四

13、将军的人家并不多,在采访澜溪古街菜场的菜贩时得知年轻一代对杨四将军并不了解,甚至不知共和街尽头有一水神庙。我们在探访杨四庙时观察到神龛的中间奉有一牌位,书有“周宏财”这一姓名,在采访老人时,老人透露现今水神庙仍供奉着已升仙的先祖,我猜想庙内所奉的便是这位先祖。在询问老人有关杨四庙的讯息时,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杨四庙中的杨四神像是以自己的叔爷爷为原型,这位先辈曾是当地大能,一生潜心问道,百岁时于九华山下飞升,镇守九华山第三天门,后人塑杨四像时以仙祖相貌为参照。大通地区的杨四信仰与其发源地湖广相比,更加私人化、世俗化、随意化,道教是民众的信仰工具,在家庭本位观的支配下,对道教神祗的崇拜更多是为求

14、得家门和陛、人丁兴旺,对道的追求限于“家国”而未升至“国家”。以先人形象为神像原型,一方面是对传统护法神明信仰的继承,另一方面将传统神明与祖先形象融合,祖先崇拜与道教信仰相结合,脱离神性,突出人性。明清时期民间造像完成了世俗化的转变,神明形象、动作不再一味沿用传统模制,在不违背基本礼教的原则下,根据发愿人的需要适当改变下神像造型。两湖流域百姓据当地传说“杨4(清)咸丰淅川厅志卷1建置志畤观,咸丰十年刊本,第25页。泗(四)屠龙说”,将杨四塑成少年将军持斧形象,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江沿线、甘肃、陕西等地)仍沿用这一形象。大通镇的杨四庙中杨四像为一壮年将军,表情肃穆,这主要是因为大通地区所信奉的

15、杨四将军更多的参照南宋末年洞庭湖起义军领袖杨幺为历史原型,大通地区杨四将军是移民信仰本土化的产物,便可推之杨幺即杨四将军这一说法因源自长江中游,果真如此,那么出现一个问题:洞庭流域杨四将军有南宋起义领袖与少年将军斩孽龙两种形象,同一地区同一神明形象差距之大让人产生疑问,两者之间是否联系,又是怎样联系都值得深入研究。二、和悦洲现状第二日,笔者于和悦渡口乘坐轮渡前往和悦洲,考察了和悦洲三街十三巷、盐务招商局旧址。和悦洲原名荷叶洲,与大通镇隔江相望,约2平方公里。因“地段较阔,四周皆水”状若荷叶浮江得名;近代以降,文献记载中涉及此地,多以和悦洲称之。关于和悦洲易名这一问题,现今主流观点认为,这一更名

16、源自彭玉麟的举措。传说光绪二年,时任水师提督彭玉麟,检阅时发现洲上常因买卖发生冲突,遂将“荷叶洲”改为“和悦洲”,意在取其和平安宁,商贾之间公平买卖、和气生财、和颜悦色之意。5这一说法在采访当地村民时得到应证,且后期查找资料时,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有文字可靠“荷叶洲别名鹊江,清光绪初年,彭宫保雪琴(即彭玉麟一引者注)巡阅长江时改荷叶洲为和悦洲。6另一种说法源于申报光绪二年九月初五京报全录报讯:“两江总督沈葆桢、安徽抚臣裕禄跪奏迨水师入江,先清江路,即就此洲屯劄,以为水营,8不致犯。于是四处商民纷纷避居于此,贸易其间,遂名之日和悦洲”。申报对易名的行为解释为“此地本一荷叶浮于江面恐极盛之后或有陆沉之日,乃相约呼为和悦洲”从和悦渡口上岸,有一条长约250米的水泥路通往清字巷。清字巷原为进入和悦洲的主要渡口之一,沿巷两边散布着大通警察局、新大通报社、舒复兴5范守恕:古镇大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