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领和思想保证--某某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领和思想保证--某某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领和思想保证某某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J为更好发挥文化振兴对产 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引领、推动作用。 2021年下半年以来,某某省委宣传部组成调研组就如何推进 乡村文化振兴,与省直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座谈,并赴某某、 常德、怀化、益阳等4市6县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某某省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把文 化振兴放在突出位置来谋划,作为重点内容来推进,乡村文 明程度不断提高,各类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持续推进县乡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制度,抓实面 向大众的
2、理论宣讲,全省乡村干部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二是主流价值持 续彰显。发挥文化文艺涵育作用,办好“农民夜校”“道德讲 堂”,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评选表彰乡村”最 美人物”“身边好人”,乡村道德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在省第 八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来自乡村的道德模范占30%以上。三 是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完善乡村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 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依法推进农村宗教领域治理,乡村 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向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持 续完善。高质量完成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 动计划,全省共建成乡镇实体书店1600多家
3、、行政村农家书 屋23800多家、乡村学校少年宫IOOO多家。二是群众文艺活 动蓬勃开展J欢乐潇湘” “书香某某”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 程”等文化惠民活动有序开展,”互联网+群众文艺”创作与 传播新模式深受群众喜爱。隆回县向家村的村民说,“逢年过 节,给点票子不如搭个台子、请个梆子”。三是文化传承保护 有序推进。某某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等一批法规相 继出台,乡村古籍文献、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古村落古民居 保护、传统工艺振兴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28个传统古村落 入选国家保护名录,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3900余名。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文旅融合深入推进。 省里重点规划建设23个文旅小镇、
4、7条旅游精品线路、13条 红色精品旅游线路、15条自驾游线路,将全省旅游资源串珠 成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省委省政府表 彰的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32个是文旅扶贫重点村。二 是文化赋能效果渐显。持续聚焦茶叶、美食、非遗等乡村土 特产、手工艺品,开展文化+”赋能行动,实行全媒体传 播,全省658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安化黑茶从昔日的 边销茶、低档茶一跃成为收藏茶、健康茶,成长为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均产值220多亿元的大产业。三是乡村文化市 场日益兴盛。积极推进乡镇数字影院、乡镇书店建设,培育 乡土文艺院团,激活乡村文化市场。桃源县九溪镇总人口 2.2 余人,现有各类艺术人
5、才IOOO多人,每年演艺产值达400多 万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是文明创建更上台阶。 全域开展城乡文明指数测评,推进文明村镇评选推荐,已培 育全国文明村镇228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分别占比 50.5, 70%o二是乡风文明持续向好。将乡风文明建设纳 入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内容,组织实施”文明潇湘、爱卫同 行”三年行动,倡导”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婚事 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不办”成为农村新风尚。三是志愿服 务成效明显。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22个县 市区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志 愿服务、“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对接帮扶 贫困人口 17
6、5万人次,帮扶资金物资价值9. 8亿元。乡村文化队伍持续壮大。一是基层文化管理队伍逐步完 善。乡镇宣传委员、文化专干基本配齐J有人管事、有人办 事”的乡村文化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二是群众文艺骨干培育 成效初显。全省县乡一级均组建了文艺志愿者队伍,积极鼓 励文艺院团与乡村文艺爱好者合办节目、开展培训,既”送 文化“,又”种文化:宁远县涌现各类文体队伍840多支,” 乡村文艺人才荒”逐步缓解。三是文产领军人才不断涌现。 安化县着力培育既懂种植、又懂加工,既懂产品营销、又懂 品牌培育的复合型茶业人才,涌现了肖一平、邓超芝、李俐 等一批“茶业新贵“,为安化茶业迈向高端提供了人才支撑。二、全省乡村文化振兴
7、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引 领某某乡村焕发无限生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宣 传思想文化系统紧扣立根铸魂中心任务,坚持系统思维、精 准施策,全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来势喜人。但与中央、省委 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 不足。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振兴整体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在思想认识方 面。少数同志没有从全局高度给予足够重视,认为文化振兴 是软任务、软目标,文化振兴”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客观 存在。二是在宣传引导方面。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和丰富内涵是什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关键抓手 和具体路径是什么,理论界的研究阐释
8、还不够深入,新闻界 的宣传解读还不够全面,基层工作的同志还不够熟悉。三是 工作保障方面。全省县乡财政“三保”压力较大,文化振兴 周期长、见效慢、考核少,有时沦为经费压缩的“排头兵工 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文 化事业费等3个指标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国排名比较靠后。乡村文化事业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有短 板。全省在20某某年全面完成了贫困地区村级文化中心建 设,但离标准化覆盖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湘中某县村级文 化服务中心”七个一”达标覆盖率约为73%o二是文化阵地 利用不理想。有的球场、广场等文化设施建在行政村的几何 中心,日常利用率不高。有的农家书屋成了仓库,有
9、的文化 设备尚未启封,有的活动场所常年上锁,造成了有硬件缺内 涵、有设施无人用等问题。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对味二 群众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但有的文体活动”一张口就知道 唱什么,一抬腿就知道跳什么”,所送不是群众所需,”干部 出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二乡村文化产业实力还不够强大。一是有带动力的龙头产 业不多。从调研的五个县来看,除安化县大力推进”茶旅文 体康”产业取得较大成效外,个别县对文化产业都还没有明 确的发展思路,文化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同质化发展 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某某茶产业近年来产量增长较快, 但品质品牌提升不快,有可能出现“茶贱伤农”的现象。二 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
10、。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旅游、非 遗展示、传统节日、地方饮食等是乡村文化产品主要孕育领 域,但有全国影响的“网红打卡点”和串珠成链的优质线路 还不多。全省红色旅游、山水资源、民俗资源比较丰富,但“ 吃住行、游购玩、产学研”文旅产业闭环还没有形成。三是 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不多。就省内而言,鼓励某某人扩大本 省文化消费的硬核措施不多。就省外而言,面向粤港澳等主 要文化消费市场的“爆款产品”不多,宣传引导不够精准有 效,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还需 要进一步努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还不够强势。一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 影响。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 融交锋”,拜金主义
11、、享乐主义等难免会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带 来不良影响,导致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 有所抬头。二是社会交往圈层化的影响。随着人员流动加速 和信息科技进步,乡村社会以传统学缘、业缘、地缘”关 系为主的熟人社会交往场景,正在逐步转变为以身份、职业、 爱好等“网缘”为主的陌生人社会交往场景,影响了乡村社 会文化认同构建。三是传统乡村“空心化”的影响。从调研 来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青壮打工去,留下老与少”是全 省农村人口分布的常态,大部分农村常住人口占比不足户籍 人口的60%,传统村落消亡速度不断加快,这既派生了 ”留 守儿童”现象,也给非法宗教、电信诈骗等不良行为留下了 滋生空间,影响了
12、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质量还不够给力。一是基层文化管理 队伍质量不高。调查发现,本轮机构改革,乡镇宣传委员是 变动幅度最大的岗位之一,文化工作是编制压缩最多的领域 之一,文化”专干”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情况比较突 出。二是文化团体培育着力不多。有的县受经费、经验和能 力的制约,既没有办过一次像样的文化业务培训,也没有掌 握全县文化团体基本情况。有的县民间文化团体数量较多, 但质量不高、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不全。越到基层, 文化工作考核兑现、文化人才评价使用的难度越大,很多县 乡文化专干”辛辛苦苦一辈子,各种先进一筐子“,但“
13、评职 称缺指标,提职务缺身份”,基层文化工作者社会地位不高、 动力不足的情况比较常见。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对产业振兴、人 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在 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关键地位。调研建议:推进乡村文化振 兴,要咬定“富脑袋”和提升精气神的目标,强化基层组织 引领力和执行力,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以文 明创建为重点,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留住乡愁为关键,以 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志愿服务为依托, 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主动获取文化、自发尊 重文化,使文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优
14、化宣传引导,持续营造良好氛围。一是以理论阐释为 先导。尽快组织社科研究”五路大军”和农业、文化及基层 工作者,就乡村文化振兴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重大意 义和丰富内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关键抓手和具体路径, 着力回答好文化振兴这一“时代课题”,解决好乡村精神文化 需求增长这一“成长的烦恼”。二是以新闻宣传为主抓。尽快 推动省内主要媒体单位开设专题专版专栏,实行全媒传播、 精准传播、权威传播,让乡村振兴的先进做法、典型案例传 遍三湘四水、深入干群心田,尽快改变文化振兴”上热中温 下凉”、基层干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三是以乡村居 民为主体。聚焦基层群众,广泛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 党走
15、”主题宣传,持续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奋斗意识。坚持 群众导向,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搞什么、怎么搞,方案请群众 审定,工作靠群众落实,效果由群众评价,逐步扭转文化振 兴”党委政府干,部分群众看,等着被振兴”的现象。强化系统思维,持续提升规划效能。一是以科学精准为 前提。坚持调研先行,把情况摸清、目标定好、措施弄准, 让规划从”橱窗展示品”变成建设施工图:坚持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信息科技分 析判断群众文化需求,推进网络空间群众文化建设。坚持总 分结合,既要在总体规划中体现文化振兴要素,又要按照“ 一镇一规”“一村一策”要求制定文化振兴方案。二是以重大 项目为载体。坚持项目
16、优先,聚焦学习宣传新思想、优化文 化民生服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等重点 任务,规划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 图,让规划“好看又好吃二三是以强化保障为根基。按照” 五级书记抓振兴”要求,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领导班子绩效 考核和部门乡村振兴考核内容,激活各方动力。加大财政投 入力度,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和文化振兴经 费稳步增长机制,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完善乡村文化振 兴案例指导制度、挂点联系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评选 一批先进案例和优秀挂点单位,使文化振兴”学有榜样,赶 有目标二突出价值引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一是以文明村镇创 建为切入。探索建立市县文明委成员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挂 点联系重点乡村机制,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引领,一体推进文 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确保“十四五”期 间实现全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0%、 75%以上。二是以乡村志愿服务为依托。坚决落实新时代文 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 1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