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研讨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研讨发言材料.docx(5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研讨发言材料第1篇,共20篇2021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文席卷互联网,使 “躺平主义” 一跃成为现象级流行语。“躺平主义”以其喜感的调 侃方式、动态的叙事风格和悲情的心理构境,一经网络媒介的发酵 与传播,迅速拨动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一时间燃爆公共舆论场。 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角度来看,“躺平主义”传承了 “佛系主义” 的“丧文化”基因,但却拥有更加清晰的身份标识和更为明确的实 践指向。“躺平主义”主要关涉“80后”、“90后”两代已经参与社 会劳动的青年群体。“躺平主义”者声称他们的实践动机是要对抗 社会的高度“内卷化”。所谓“内卷化”如今被泛指社会某些领域 的劳动
2、边际效应持续锐减,劳动主体被迫卷入“恶性竞争”和“高 度内耗”状态,从而造成“个体收益努力比呈现某种意义上的 通货膨胀”。正因如此,“躺平主义”更像是蛰伏于青年人内 心深处的一种“镜像人格”,是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高度竞争压力 之下,能够借此获得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 话语狂欢与文化表征。本文试图在勾勒“躺平主义”群像特征基础 上,分析其社会成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一、“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跃升 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尽管仍需要倚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但越来越多的 青年人更加期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有意义 的人生。尤其是
3、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们最初充满着对职场生活的 炽热、激情与渴望,社会劳动几乎承载着他们全部的理想、抱负和 未来。然而,全力以赴的结果如果是满足感的频频“缺席”,劳动 对于劳动者而言便会沦为强制性的、束缚个性发展的锐链,呈现为 一种非创造性的劳动形态。“躺平主义”正是当代青年对非创造性 劳动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抵触和软性抵抗。对此,我们可以透过心理 表征、价值构境、话语叙事和形象定位等维度加以窥探“躺平主 义”的群像特征。心理表征:集体记忆里的“劳动创伤”。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体心 里的主观反映和存在方式。“躺平主义”者的心理表征主要表现为 主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
4、“创伤记忆”。这种“创伤记忆” 最初来源于劳动主体所亲历的某些伤害性事件(如工作中的失败经 历、同事间的紧张关系、被领导责备等),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 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如心理疲惫、情绪 衰竭、精神焦虑等)。这些消极体验和负面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及时 有效地释放与疏解,就极易在青年人的潜意识里持续累积,最终形 成对工作本身(劳动)的负面记忆。“创伤记忆”最初以碎片化和个体化的 形式留存在主体心里。由于每个人对创伤的感受和体验不同,个体 表达创伤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创伤在个体化的话语叙事中 就难以被集体反思而成为一种公共性话语表达。但是,“创伤记 忆” 一旦借助媒介技术
5、的“言说”与传播,就会以符号表征的形式 再现,唤醒人们的深层负面记忆,从而获得集体的情感认同。事实 上,“躺平主义”的话语叙事恰恰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煽动与渲染, 并与部分青年群体的“劳动创伤”记忆形成深度互契,才能够被即 时性地转化为一种“集体情绪”和社会话题。价值构境:高度“内卷”下的“劳动无用” O“躺平主义”的价值构境承载着当代青年对社会“内卷化”的 不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愤慨,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无奈。 “躺平主义”者声称在社会高度“内卷化”面前,再多努力也是徒 劳,唯有“躺平”才是正道。在某种意义上,“年轻人选择躺平, 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
6、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他们通过“欲望 降级”和“消费抑制”来降低自身“难以企及”的价值期待,借助 “反消费主义”和“为自己而活”的话语策略来彰显自身“超越凡 俗”的价值境界。“躺平主义”者将“内卷化”视为“失败”的根 本因由,通过夸大外部环境的制约效应来增强“无论多努力,都不 可能成功”的心理暗示,其目的无非是要为自己寻求一份心理慰藉 和自我接纳。然而,“躺平主义”对外因的强化,同时也是对主体 价值的矮化和对劳动意义的弱化。“躺平主义”者以“躺平不干” 和“先躺为敬”的行为表征,预设“拼搏奋斗”的不可能性,消解 “勤奋努力”的实践价值,这不仅抹杀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
7、能动性,也否定了劳动作为“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的创造可能性, 从而展现出“躺平主义”的文化叙事背后所隐匿的“劳动无用”的 底层价值逻辑。话语叙事:弱者权利里的“劳动自由”。劳动自由是劳动主体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劳动的权利。“躺 平主义”者声称“躺平”是一种“劳动自由”。因为在他们看来, “躺平”不是拒绝劳动,而是拒绝超出自己能力负荷的劳动,其目 的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去。对于“躺 平主义”者而言,幸福就是珍惜每时每刻的“小确幸”,快乐就是 享受一点一滴的“小美好”。然而,这两种劳动自由具有本质区别, 需要我们加以甄别。以塞亚?伯林认为自由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之分。积极
8、自由是“有能力去做某件事的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被干扰做某件事的自由“。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力高度 发达的社会里从必要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后,主动追求有意义的劳动 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自由。反观“躺平主义”者所谋求的相对 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是主动创造的结果,只是逃避现实的选择,实 质上是一种消极自由。形象定位:“智者运动”下的“劳动解放”。在一般性意义上,劳动解放就是将人从强迫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实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躺平主义”者强调,“躺平”不是一味 地消极怠惰,只是借助“丧”的方式来反抗裹挟,其最终目的是要 “改造丧,以低姿态进行冷静、理性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也就 是说,
9、“躺平主义”所宣示的“躺平”,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 略“,也是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躺平主义”不是鼓励逃避 劳动和放弃劳动,而是期望通过一种看似“最无所作为”的“奋斗 姿态”来争取“劳动解放”。然而,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不存在 脱离社会的个人,更不存在超越社会发展的个人的解放。马克思指 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社会的制度条件(共产主义制度的 创建)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双 重实现。“躺平主义”消极应付劳动的结果,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 停滞不前。因此,“躺平主义”所谋求的“劳动解放”尽管看似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味,但本质上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虚无主义”。二、“
10、躺平主义”的时代成因“躺平主义”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的群像反映,其背 后蕴含着深刻的利益动因和广泛的现实缘由。尤其是当代青年所面 临的非创造性劳动困境,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一种独 特的社会文化症候。这种社会文化症候根源于劳动功利化倾向的纵 深蔓延,表现为以功利化劳动为轴心所形成的社会不良氛围,通过 影响人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环境和劳动技能,进而制约当代青年创 造性劳动的实现。对于“躺平”者而言,“躺平”不仅是应对劳动 焦虑的一种行为反应模式,也是对抗功利化劳动趋势的一种被动防 御机制。劳动目的庸俗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思想性根源。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工
11、具理 性主导下的功利化劳动价值观泛滥。部分青年人对于参与某项社会 劳动的现实考量不再是对意义世界的价值衡量,而更多的是对作为 能否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的利益计算。工具理性使个人私欲逐 渐膨胀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精神领域的拜金主义、物欲主 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而使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面临趋向 单向度、庸俗化发展的风险。工具理性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生存体验 形式,对于部分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往往意味着劳动意义的贬 值和劳动目的的物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高 考热门本科专业类排名及介绍显示,计算机、金融、自动化和医 学等专业再度成为高考生的报考热选。调查表明,高考生热衷
12、于这 些专业的原因大多不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期望能够在未 来获得一份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工具 理性的影响下,部分青年人在最初的专业报考阶段已然屈从于纯粹 以获利为目的的就业选择。然而,不少青年人纷纷投身于热门行业、 纯粹执着于面子工作,实质上却是一种急功近利、未经深思熟虑的 短视行为。一旦遭遇现实的挫折与压力,他们往往很容易产生巨大 的心理落差,最终在无所适从中选择半途而废。工具理性的另一种 负效应就是会导致一部分人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定义。在当今社会, “加班文化”和“996福报”的盛行就极为形象地定义了某些劳动 群体的成功标准。“金钱至上”和“名利崇拜”不但被
13、部分社会精 英标榜,就连相当一部分青年打工者也将其作为信条。希望的萌芽 一旦遭遇现实的摧残,最初燃起在青年人心中的奋斗火苗往往也更 容易被瞬间掐灭,难以复燃。“躺平主义”作为部分青年人在未能 企及自我预设的“成功标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防御性悲 观”,恰恰证明他们仍处在一个主导价值观缺失而成功观又过于狭 隘的状态。劳动体验外在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工具性根源。劳动体验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认知感受。良好的劳动 体验是保证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劳动功利化倾 向日趋严重的某些领域,人们展现出了对劳动的“工具性价值”的 钟情与偏爱。一方面,一些人片面强调劳动的物质性、经济
14、性和实 用性,甚至将获取利益的多寡作为评价劳动的唯一准则,在他们心 目中劳动因此有了三六九等之分、高低贵贱之别。另一方面,部分 人痴迷于“效率迷恋”和“竞争激励”的市场运行法则,试图借助 资本的作用来谋取社会财富,反而使自身被迫陷入严重的时间匮乏 之中,在不断加速的社会竞争赛道上沦为资本扩张的“棋子”。于 是,在急功近利的部分行业里,劳动的尊严感被劳动的高低等级秩 序所降解,劳动的舒适感被“时间暴政”和加速竞争所挤占,劳动 的价值感被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所取代,人们的劳动体验不再取决 于劳动本身对人的价值的实现,而更多地来自劳动的工具化倾向对 主体生活的管制和约束。面对劳动体验被外在力量所支配和
15、操纵的 困境,部分年轻人陷入焦虑、迷茫和失望的状态之中,他们借助 “躺平”来寻求自我抚慰和自我麻痹,目的无非是要填补自身劳动 体验的意义缺失。劳动技能同质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动力性根源。在追逐效益的现代社会,劳动常常被人们纯粹视为实现外在目 的的手段,表现为一种以追求功利为动力的效益型劳动。效益型劳 动意味着,劳动技能的获取与提升不是以“劳动者自身的长远发 展”和“劳动产品本身的卓越品质”为最终考量,而是纯粹将提高 外部效益作为技能培训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对于部分职场新人来说, 他们急于求成地想要完成“考核要求”所规定的业绩和指标,往往 难以沉下心来认真打磨自身的技能与本领。于是,在效益型劳动
16、模 式里,“时间管控”抑制了“精益求精”,“产量诉求”钝化了“独具匠心”,“效益至上”磨灭了 “自由创造”,劳动技能丧失 了原本的工匠特质和创造活力,沦为同质化了的工具和手段。即使 是在对创新性尚具有较高要求的现代化工种里,“工匠精神”也正 在被“名利场”所迅速浸染,结果是劳动技能在“创意的流水线” 上同样避免不了 “被模仿化”和“再类型化”的境遇。这种同质化、 简单化和标准化的技能习得,不仅使一部分青年人丧失了从事创造 性劳动的能力和底气,也使他们失去了再次择业的价值与机会。今 天当我们理性审视青年人以“躺平”之姿消极应对社会劳动之时, 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是,“躺平主义”的舆论井喷也在警示我们 有必要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有效应对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三、“躺平主义”的应对策略可以说,“躺平主义”是部分青年人应对劳动困境的一种“暂 时性”的心理调节机制和“战术性”的行为调整策略。对于大部分 年轻人而言,他们是寄望于在“躺平”中获得“喘息”以便等待合 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