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编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导学案编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导学案在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其编写是否规范、科学,使用是否到位、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作为推动课改的学校,在学期之初大抵都会由教学部门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要求,特别会对导学案编写的一些原则进行设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一,版式问题。一般而言,一个教研组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导学案版式,这个版式应包括页眉设计(一般应有“高X年级XX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等信息),及教学流程设计(一般应体现“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教研组的全体成员都应熟悉这个版式,并且依照这
2、个版式来规范编写导学案。可能会有老师质疑如此设定导学案版式是否会限制教学的创新思维,就此有两点说明:一、版式设定了定式的东西,但也有变式的东西。比如学习过程就可以依据教学的要求有侧重地突出“学习活动”、“展示活动”或者“测试活动”等,而不是说教学的所有项目都要在一堂课中完整地呈现。所以对导学案版式进行设定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共性与个性的融合与统一。二、版式设定是为了使课改更好地落地。正如没有模式的课改难以落地,没有版式限定的导学案也很难真正落实课改要求,其最终可能导致的就是教学的随性与任意,很难保证课堂的学习效率。其二,课时化问题。什么样的导学案才算是一份合格的导学案,我想不外乎是目标清晰
3、、思路明了、理念先进、问题聚焦、易于操作的导学案。基于此,一份导学案的容量是不能太大的,因为容量太大一节课就难以完成,一节课完成不了就难免出现安排随意的情况。尤其是在现在突出单元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特别强调整体的设计与推进,但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也比较长,如果一个单元只用一个导学案,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弱化了教研组的集体教研功能,等于是给老师们设立了一个长达两周左右的自由发挥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只有所谓的总体目标,大家朝目标前进就可以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一一大多数老师都很可能偏离了目标,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在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导学案的编写还是要突出集体教研的成果,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每一份导学案解决
4、一个课时的内容;切不可端出一锅乱炖,大家胡乱一气。其三,思维化问题。新课标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接出口,作为入口重要途径的导学案也应充分考虑到整份导学案的思维含量。这首先要求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性,凝练集中的几个问题一般而言不能是并列关系,而应有一定的梯次,其思维应该是由浅至深,其能力要求应是由易至难,如此层层递进深入,在这种逐层推进深入中一一落实课标要求。要做到这一点,要杜绝导学案习题化的趋向。习题一般而言出现在后面的检测环节,切不可整份导学案全是习题,因为这显然不能起到“导学”的功能。新课标特别要求发展学生的思辩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应在导学案中一以贯之
5、,特别是在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中尤其要关注此类问题的设置,并在导学案的落实过程中高度重视,如此方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其四,实施问题。导学案一旦编写出来(一般要求“三备”,即教师个体在备课组的统筹安排下进行单独备课,是为一备;而后将其交由备课组讨论,主备教师在综合意见后进行修改,是为二备;最后印刷出来交由教师结合学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是为三备),就要求全体备课组成员要在规定时间内有序完成相关学案的使用。这里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统一教学进度,避免教学的随意;二是强化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在团队中的专业成长;三是避免资源的浪费;四是切实地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教学与备考的
6、效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备课组长要充分发挥统筹组织功能,一旦没有抓实这个环节,则很可能会使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弱化,进而阻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五,理念问题。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考”等理念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新课改将“学”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逻辑起点,以“学”为中心建构课堂秩序已渐成课改的大势。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很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而不能因循守旧,固步不前。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应突出学生的所得,而不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的活动(自主学习、问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应更多地呈现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与策略;在教学目标达成中应更多考虑学生的所得,而不是将重心放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凡此种种,需要在导学案的编写上细加推敲,既要做到形似,更要突出内涵,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当然,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除了要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外,还有很多需要讨论与思考的问题,但我想所有这些问题其实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问题,只要全体教师能端正认识,认真思考,积极探研,能力合作,所有这些问题终会化为无形。这既是一种期待,更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