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62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如何提升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提高边缘老人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希望,有利于倡导孝老爱亲风尚,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对构建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的边缘老人,指的是经济生活或精神生活处在中等偏下、需要给予关爱的老年人,年龄基本上在70岁以上。目前国家对老年弱势群体(例如低保户、重残家庭、失独老人或者当年因学因病或意外导致贫困等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关注和帮扶力度很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针对边缘困难老龄人群的关注并不大。这个老年群体能够维持温饱但活得很辛苦、精神生活很贫乏,例如1.年轻时放弃农业户口通过买城镇户口的方式进城务工的这部

2、分老年人,他们没有农保、没有退休金和职工医保,到了退休年龄后需要每年购买居民医保,他们其中一部分完全靠子女赡养,一部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会选择继续外出务工、直到身体状况不允许为止;2.农村里70岁还坚持劳作的老年人;3.城市里退休金偏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4.空巢独居老人。边缘老龄群体的经济水平一般,这种家庭基本上都是通过自身努力维持现状,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麻烦政府,但是对意外或者大病的风险抵御能力很差,极易从边缘群体转变为特困人群。据统计,2021年泰州市60岁以上老人有130.4914万左右,特困老人(包含低保老人、重残家庭、失独老人等)有23670人左右,边缘困难老人是特困老人的三倍以

3、上。一、边缘老人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边缘老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或者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两个需要是最基本和最迫切的。曾经对三个城市社区的2300名70岁以上的老人的需求情况做过调查,70%的老人有助餐需求,50%的老人有助洁(洗衣被、清扫卫生)需求,40%的老人有助浴需求,38.60%的老人有助医需求,30%的老人有娱乐需求。第一层次:生理需要或者生存需要。物质生活缺乏保证。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是边缘老人生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中,边缘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退休金/养老金和子女供养。这部分老人大都患

4、有慢性病,每个月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花在看病、吃药上,在物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日益增高的今天,他们的生活是比较紧张的,对风险的地抵御力特别差。医疗费用已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生病没钱治也是老人最担心的为题之一。第二层次:安全需要日常生活缺乏照料。安全是一个人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而对空巢独居老人而言安全在其身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的为人生安全、用电安全、用药安全、医疗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多体现在老人生活的细节,属于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从更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必要的照顾才是他们真正的健康难题。空巢独居老人的子女不和老人一起生活,一旦老人有任何的突发状况无法及时的得到救助这是一个

5、很严重的问题。第三层次:爱和归属感的需要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建立在社交基础之上。社交,也就是社会交往,就是社会关系。在这个层次中,大多数边缘老人的子女都在为生活奔波,老人因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也就是情感空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狭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少,寂寞、孤独之感会随之而来。第四层次:自我实现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量力而行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孤独感、失落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长寿且有利

6、于社会发展。二、我建议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社会支持等方面关注边缘老人。(-)整合资源,提升边缘老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层面:一关注该群体,制定政策、宣传政策1 .提升对边缘老龄人群的关注力,加大惠民政策的宣传和覆盖面,用足政策、热心服务。因为这个群体基本上不太关心政府的惠民政策。同时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覆盖到这个群体,无论是经济方面、精神方面、便民服务方面,提升他们对对意外或者大病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对政府的认可度。2 .公开政府当下针对特殊老龄群体提供的服务项目,便于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选择有偿服务,同时有利于提升第三方机构的造血功能。政府当下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的服务项目,都是老百姓迫切需

7、求的,例如长期护理居家上门照护、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高龄老年人的居家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等等,让更多有需求的老百姓有偿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服务;政府可以多渠道宣传优质的服务提供机构,在满足其他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提升第三方机构的造血功能。3 .提高对各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之家等公共功能室运营补贴标准,鼓励第三方机构运营,加大功能室开放程度的考核力度,将实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福利。边缘老人由于体力和财力的限制,他们渴望得到到政府的关爱,通过免费的公共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由于政府各项职能的下放,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没有精力来运营这些公共功能室;

8、而公共功能室运营补贴标准还是2017年的,第三方机构觉得运营成本高,承担的风险大,不愿意运营,或者不愿意用心去运营。据调查,60%的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70%的农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基本没有正在运营,年底考核时,临时喊一些老人过来玩一下,拍些图片,做套台账,就完事了。有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完成拿到建设补偿多年,现在已经挪作他用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享用到这些公共资源。4 .惠民措施和政策宣传的多渠道化。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灵活,信息接受的渠道较少,需要构建更多的渠道和载体宣传惠民措施和政策宣传。不能仅仅关注到社区求助的困难老年人,

9、对自尊心较强的、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的老年人要主动关爱。二推进精准帮扶。a.精确识别,这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先由居民/村民先填申请表,注明家庭人员情况、收入情况,首先由居民/村民小组召开会议进行确认,再由“两委”召开村居、组干部和居民/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如无异议,根据社区/村内边缘老人的困难等级进行造册。b.精确帮扶,这是精准帮扶的关键。边缘老人识别出来以后,针对边缘老人的困难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

10、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二是到村/社到户。要做到“三个到村/社到户”:基础设施到村/社到户、危房改造到村/社到户、结对帮扶到村/社到户。C.精确管理,这是精准帮扶的保证。一是边缘老人群体的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边缘老人群体的信息网络系统,将帮扶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帮扶对象实行制定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老人、扶到老人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帮扶对象进行调整,使情况好转的边缘老人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帮扶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帮扶对象有进有出,帮扶信息真实、可靠、管用。二是阳光操作管理。对帮扶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帮扶资金信息

11、披露制度以及帮扶对象、帮扶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帮扶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在阳光下进行,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最好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帮扶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三落实志愿者服务。需要一专业部门将志愿者服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将志愿服务真正送到边缘老人的手中、心上。建议:1.要求各个学校特别是高校分别与各个社区结对共建,制定好各个班级同学与边缘老人结对共建的名册,并排好日期,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上记录服务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2.要求各个医院与社区结对共建,定期送医到社区、到边缘老人家中;3.制定各市级、区级机关对

12、结对共建社区的边缘老人的志愿服务排班表,并就服务情况进行考核;4.社区统计出正在有时间、有爱心的志愿者,为他们推荐结对帮扶的老人,大力弘扬正能量。社会方面: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做慈善。针对社区工作量较大的现状,具体这项工作可以外包给爱心社会组织,政府负责监管。具体措施:1.实施点对点结对帮扶。社区可以匿名公示社区的边缘老人名单,鼓励辖区内的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对贫困老年人家庭实施点对点的结对帮扶。2.社区常年在宣传栏或电子屏上公示爱心标语和负责慈善工作人员的电话和姓名,便于辖区的爱心人士和企业联系。建议:在各个小区或平房区除张贴通知外,还应像疫情期间一样,加大音频方面的宣传,提高辖区通知和政策

13、的覆盖密度。三关注边缘老人的心理健康,适时进行精神慰藉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边缘老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1.失落感。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

14、克服失落感。2.孤独感。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3.隔绝感。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边缘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

15、,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O如何从给予边缘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1 .及时体察边缘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子女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但是边缘老人的子女通常生活压力较大,没有精力来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可以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2 .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3 .鼓励专业的心理工作机构组织志愿者深入走入社区、走进老人心理,开展心理辅导,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专业的心理社会工作机构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专业的心理工作志愿者与社区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