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等古代诗歌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等古代诗歌五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石壕吏?等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的1 .学习通过表达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 .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 .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教学设想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表达官吏黄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表达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表达之中的诗人的感情。4 .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
2、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差吏簧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1 .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2 .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
3、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波,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3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4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5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答复,教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说明诗
4、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说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说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三、四句说明了什么情况?学生答复,教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
5、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表达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第3段只是表达了老妇的苦啼申诉。&;
6、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表达着什么样的进程?学生答复,教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表达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
7、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说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说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8、?学生答复,教师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防止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卑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开展,彻夜未能入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照应开篇的
9、“暮投,一个“独字,说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表达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开展:说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局部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表达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
10、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6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表达当中的深刻内涵。板书设计石壕吏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绪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1 .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书诗题)
11、。2 .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篇的关键句。(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阔)。(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答复,教师明确: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
12、:境界无垠)。用“穹庐一一牧人自己的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表达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127;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表达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表达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
13、,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草茂畜肥生机勃勃)。(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答复,教师明确: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127;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板书设计敕勒歌背负阴山气势壮阔境界无垠设喻亲切草茂畜肥生机勃勃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3 .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书诗题)。(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127;其时李白已被
14、腐朽权贵排挤出长安10年。这10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127;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几层写物的?学生答复,教师明确: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句各为一层。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表达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个字是关键字?学生答复,教师明确:“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这样的长。心愁那么发长,读到次句,也
15、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绪浓重)。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教师明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心愁那么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学生答复,教师明确: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激愤感情。板书设计秋浦歌极度夸张愁绪浓重比喻疑问感情激愤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