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澎湃的学习动力--谈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澎湃的学习动力--谈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澎湃的学习动力-谈学习动机及其培养策略作为教师,你是否曾为学生们不认真听课、不能及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而苦恼、生气,甚至牢骚抱怨?你是否曾为自己感天动地的心灵鸡汤在学生那里没有任何反应而无奈、而神伤?你是否曾为某些教师教学水平似乎一般般,天天就知道和学生打成一片,然而每次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而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我的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为什么有些教师却能神奇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在其学科上多下功夫?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众多且复杂,而学习动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教师,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甚至于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投身于学习。然而现实环境中这样的学生似乎如
2、凤毛麟角,多数的学生只是为学习而学习,认为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学习为畏途,极力逃避、排斥学习。面对这种状况,许多教师(包括家长)束手无策一一自以为精心准备的精彩授课学生们却心不在焉,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学生们却置若罔闻。他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万般无奈之下,不少教师只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一“反正该讲的(知识)我都讲了,他们不听,我有什么办法?”难道学生真的不渴望学业上的成功?难道教师的职责只在于把知识讲解清楚?难道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真的无能为力?事实绝非如此!首先,在中小学阶段,教师的任
3、务是综合性的而非单一的,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职责。其中在六大核心的“自主发展”素养中,明确提到学生要“乐学善学”,具体包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而没有教师的积极干预和指导,学生很难自发形成“乐学善学”这一素养。因此,教师绝对不能只以讲授知识为鹄的,而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学习动机的培养并非什么高深晦涩、神秘莫测的东西。现当代大批中外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了动机的规律,而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
4、效的培养策略,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并积极运用这些理论于具体教学实践中,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佳的教学成果。因为,“从学习动机方面来看,教师教学的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中领悟并升华我们学习到的相关动机理论。比如,有些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各种奖励,这实际上是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有些教师特别注意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实际上是人本主义动机理论自觉或不自觉的的运用。总之,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澎湃的学习动力。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作用?我们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5、?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走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或者说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这里我们要首先厘清与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1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表现为人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但仅有需要不一定产生相应的动机。比如,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和拥有更高社会地位的强烈需要,但是这种需要并没有在所有学生那里都转化成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喋喋不休地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如何把他们的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即学习行为,才是我们最
6、应该去做的。2 .诱因与动机。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与需要紧密相联,是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正诱因一一各种形式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以使学生热爱学习;或者采用负诱因一一各种形式的惩罚以使学生回归学习。但是单纯重视诱因,既只注重给学生各种形式的奖惩,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学习动机,甚至可能会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这个在以后再做进一步的分析。3 .兴趣与动机。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动机的定向,积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较高的学习动机。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必须有某些条件的支持,如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效能感,引
7、导其对学习过程中的成败正确归因等。否则,兴趣将只能停留在“学习意向”阶段,甚至会逐渐消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丰富形象,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听课兴趣很高,但愿意在课下主动地付出更大努力,把该科目学得更好的却并不多。这一现象说明,学习兴趣不一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首先,总体而言,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1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在学习前做好准备,集中精力在某些内容的学习上,从而更好地启动学习行为。2 .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增强对学习内容
8、的注意,使学习朝向特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会产生学习的力量。3 .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调节和监控,排除来自内外因素的干扰,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直到实现目标。4 .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有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尤其是对于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教材,更加需要个体不断的积极努力(对于短期的、没有组织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来说,动机的作用可能并不太大)。一般而言,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9、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的效果。当然,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人格特征等都对学习有重要影响。其次,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有时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学习效果反而会下降。如有些学生对于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动机过强,结果导致注意力和知觉的范围狭窄,记忆和思维受到影响,考场上可能会出现“怯场”现象,考试结果不理想。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保持适中的学习动机,这样更有利于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耶克斯一
10、多德森定律较好地揭示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两者的关系。第三,我们还应看到学习对动机具有反作用。成功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还是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的赞扬等,并促使他们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成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奥苏贝尔和斯金纳都一致认为,就学校而论,动机的问题不是“传递”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的条件,使之起到强化作用的问题。即,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必须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知识讲清楚就行,而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活动
11、,使学生能高效地掌握好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多更快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其产生学习的动机。三、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学习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的是出于对某学科本身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是为了得到某种社会肯定或奖励,有的则是以此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动机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和强调学习的动机。下面分别对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O1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I)学习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SR)。即,学生是否有学习的
12、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关系。如果先前的学习行为是成功的,比如得到了好的考试分数和名次、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等,则有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桑代克的研究证明以下设想:满意的结果会使刺激一反应联结加强,而厌恶的结果不一定会使刺激一反应联结减弱)(2)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经常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正确的强化,有助于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则会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批评、嘲笑等惩罚,则会产生逃避学习的动机。02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在当前各种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各位教师
13、所“熟悉”、影响也最为广泛,可以说,广大教师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刺激条件;注重利用大量练习作为直接刺激以引发学生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反应(比如,格里思相信,情境的反复出现会增加一些动作,动作可以组成行动,然后在不同的情况下加以应用,因此,“练习似乎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视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措施以诱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斯金纳认为,强化起到使反应增强的作用,即提高了反应的频率,或者说使反应更有可能发生),等等。研究表明,教师积极地反馈与表扬,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反馈(对学习结果的肯定)对学生有激
14、励作用,因为这表明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表扬比简单地提供反馈要更好,因为表扬向学生传达了老师的积极情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行动的价值信息。特别是当表扬与学习的进步相联系时,表扬会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正在增强,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表扬,一句恰到好处的鼓励可能胜过无数句的说教。但是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会受到学生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小学低年级以后,表扬的强化作用会逐渐减弱;再者,不是依据于某种具体行为结果的、泛泛的、毫无区分的表扬,对行为也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它不可能传达有关学生能力的信息。相关研究还表明,奖励的确增强了联
15、结,但惩罚不一定减弱联结。只有当替代性的联结被增强时,这些联结才会减弱。即,奖励可以强化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批评和惩罚不一定能使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行为,因为惩罚可能仅仅让学生知道了不能够去做什么,但并没有教给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正确行为。因而一般来讲,惩罚并不是一种改变不正确行为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在批评和惩罚时能给学生传递出他们有能力的信息,比如,告诉学生:“我对你很失望。我知道,假如你努力的话,你能够做好”。这样的批评可能会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因为它传达了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此外,在批评和惩罚的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代性的联结),帮助他们迅速提升学业成绩,这样才能更
16、好地实现惩罚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动机作用,即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太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不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因而难免有种种不足之处。(1)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强调根据学生考试分数实施奖励与惩罚,这很容易诱导学生为追求分数和奖励而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趋奖避罚的功利心态,忽略学习本身的真正价值及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其对科学探索的恒久热情。因为,能真正获得奖励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且这些学生很可能为追求高分而不得不限制自身某些兴趣的发展;而多数的学生则因时刻担心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惩罚,对学习充满焦虑和恐惧,不可能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2)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练习和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藉此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