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72170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乳腺原位癌外科诊疗乳腺原位癌是指一类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不超出基底膜的病变,按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分为导管原位癌(ducta1carcinomainsitu,DCIS)和小叶原位癌(Iobu1arcarcinomainsitu,1CIS)o两者均有可能发展为浸润癌,但DC1S远较1CIS多见,并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高,达到75%,故按癌症处理。而1CIS随访20年后,只有18%发展为同侧浸润癌,14%发展为对侧浸润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应按癌前病变和高危人群处理。1932年Broders提出原位癌的概念,认为已属于癌的范畴,但只有发展到穿透基底膜成为浸润性癌才有可能发生转移。而不少研究表

2、明,原位癌中有相当部分始终保持“原位”而不进展为浸润性癌,以至于2003年WHO发表的乳腺肿瘤病理学分类中将原位癌列为“癌前病变”范畴。(一)乳腺导管原位癌De1S也称导管内癌,是最为常见的非浸润癌,如果在镜下观察到坏死癌细胞则被称为粉刺型DCIS,比非粉刺型DC1S恶性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DCIS不予治疗的随访资料,目前对DCIS的自然病程知之甚少。对DCIS自然病程的研究主要是想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终将会发展为浸润性癌,以及这种浸润过程会在何时发生。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DCIS都进展为浸润性癌,如果DCIS不予治疗30年随访后有10%50%会发展为浸润性癌。一项超过30年的随访研究揭示仅接

3、受活检的28例低度恶性DC1S患者(19501968)的自然病程,在40年内有39%会在同侧乳房的同一象限内发生浸润性乳腺癌,7例发生在初次活检后的10年内,DCIS可以在数十年内保持稳定。一份1997年的尸检报告表明9%15%的妇女死亡时仍有未被检出的DC1S,说明一部分DC1S不会发展为浸润癌,但是我们却无法鉴别出来。由于DCIS的治疗多为全乳房切除,所以也难以观察其自然发展过程。有一组被误诊为良性病变而仅行切除活检的DC1S中,30年随访期间有32%发展为浸润性癌,且大多数浸润性癌发生在原切检部位附近。1病理分型乳腺DC1S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症,更像是一组多样化病症,不同类型的DCIS可

4、能通过病理特征、基因特点、临床表现和乳腺X线征象鉴别。不同类型DCIS的生物学特性和转归也不尽相同。传统病理分型将DCIS分为粉刺型和非粉刺型,非粉刺型包括微乳头型、乳头型、实体型和筛状型。粉刺型DCIS,具有核分级高、多形性和中心腔性坏死等细胞学恶性表现,侵袭性较强,易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也是保乳手术加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粉刺型DCIS术后约3.1年出现复发,而非粉刺型则为6.5年。微乳头型则病变广泛,容易多象限发病。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很好地预测DCIS的生物学行为,尤其是保乳术后的局部复发风险。目前DC1S的分型方法是基于核分级(高、中、低)、细胞极性(结构分化)及是否出现坏死,将其分

5、为高级别、中级别和低级别DCIS,不仅一定程度上体现DC1S的临床转归,而且与独特的遗传学变化相关。高级别DCIS倾向于ER/PR受体阴性,Her-2阳性及复杂的核型,而低级别DCIS倾向于ER/PR受体阳性,Her-2阴性及16q缺失。但仅靠这种分型方法仍不能完全预测所有DCIS病例的预后。也有采用基于肿瘤大小、切缘距离、核型、是否有粉刺型坏死和年龄指标的VanNUyS预测指数(VNPI)来帮助医生预测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但也未能广泛应用。目前一种根据DCIS生物学潜能和局部复发风险的新分型法被推荐使用,即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核分级、坏死和激素受体状态)和分子学特征(Ki-67,p53,H

6、er-2,CoX-2和染色体异常)被分型为高、中、低侵袭性DCIS,高侵袭性DCIS具有在510年内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高度潜能及切除术后242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增加,而低侵袭性DC1S很长一段时间内(1520年)进展为低分级浸润性癌之前局部复发的可能性较低。这种方法试图将DCIS重新分型,并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但尚无病理分型方法能区分何种类型DC1S-定发展为浸润癌。2 .流行病学特点随着国际上基于X线检查(MG)的乳腺癌筛查广泛开展,DCIS发生率逐年上升。美国DCIS发生率从1973-1975年的1.87/10万上升至2004年的32.5/10万,2005年美国

7、DCIS已占乳腺癌新发病例的20%30%,DCIS发生率的上升主要表现为非粉刺型DC1S发病的增加。由于我国缺乏基础数据收集系统和尚未普及基于MG的乳腺癌筛查,DCIS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据前几年城市妇女乳腺癌检查的数据,我国DC1S的发生情况可能处于美国7080年代水平,有部分医疗机构乳腺中心的数据表明1996-1998年DCIS仅占同期乳腺癌的04%,而1999-2008年随着开展乳腺癌机会筛查,DCIS比例明显上升,至2008年升至15%18%,其中,54%的患者是靠乳管内视镜检出,80%的患者MG可提示DCIS,在所有乳腺肿块的活检中DCIS占7%10%,发现DCIS病灶的平均大小和范围

8、亦逐年减小,由触诊发现60mm减至MG发现IOmm以下DCIS,DC1S患者年龄为4565岁。DC1S的高危因素与乳腺浸润癌相同,如家族史、乳腺活检史、非足月怀孕史、妊娠及绝经年龄偏高、检查史,乳腺密度、身体肥胖指数(BMI)、激素替代疗法(HRT)和乳腺X线摄影筛查。不论是观察性研究还是随机性研究都支持HRT与浸润癌有关,但HRT与DCIS发病相关性存在争议,五个观察性研究和一个随机性研究认为HRT和DCIS发病有关,不过基于群体的研究认为曾用HRT与DCIS发病率无关。至于MG,八项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基于群体的乳腺癌筛查随机研究中有七项研究支持MG增加了DCIS的检出率。有关DC1S的预防

9、研究方面,NSABP-P1和IBIS试验均证实TAM可预防高风险妇女的DCIS和浸润癌发生,美国FDA批准了TAM预防乳腺癌的适应证;目前的临床随机试验均显示雷洛昔芬仅能预防浸润癌的发生,不能预防DCIS的发生,但与TAM比较,雷洛昔芬用4年后其子宫内膜癌和血栓并发症分别下降了36%和29%o因为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高达正常人的810倍,所以提高DCIS的检出率是乳腺癌二级预防的关键,可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3 .临床表现DC1S一般表现为可触及的乳房肿块;或不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在MG广泛用于临床和筛查以来,则不少是经MG发现簇状微小钙化而诊断。又因其病

10、变位于导管内,部分病例会出现血性乳头溢液,有些患者则表现为派杰病。36%的亚洲妇女DCIS无症状,64%有症状,其中半数以上表现为肿块,中位直径13mm,这与欧美国家妇女主要通过MG筛查发现钙化灶而诊断DCIS不尽相同。4 .辅助检查(1)乳腺X线检查:随着MG技术的普及,90%De1S患者不能扪及肿块,是由MG发现特征性钙化而诊断,只有10%的患者可触摸到肿块,DCIS占MG检出乳腺癌的40%oDCIS的钙化呈丛状分布,形态如细沙样、针尖样或短棒样。MG应注意钙化灶的最大范围及其他部位是否存在肿瘤,以免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且对侧乳腺也应MG,因为9%的DCIS患者会合并对侧DCIS。我国开

11、展MG筛查较晚,发现DCIS时多表现为乳腺肿物(24%)、血性乳头溢液(52%),不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28%),没有任何临床征象而在MG时偶然发现(8%)。目前,在我国由于多数地区诊断技术的不完善,加上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较美国早约10年,此时乳腺致密,影响了DCIS的检出率。所以,我国DCIS检出率还不高,但近年已逐步引起重视。(2)乳管镜检查:乳管镜发现血性乳头溢液中9%是由DCIS引起,而52%的DCIS表现为血性乳头溢液,以血性溢液为表现的DCIS,50%在MG上无特征性表现。DCIS在FDS下表现为多发性隆起性病变伴周围点状出血,管壁粗糙,或病变多色彩,也可表现为

12、末梢乳管出血。(3)乳腺超声检查:DCIS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位于导管内的不规则肿块,管状低回声信号,对其他各种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能力也高于钳靶片。另外,B超检查由于采用了彩色多普勒技术而使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有了明显提高,其影像特性不仅提高了识别肿块性病灶内部结构的准确性,其对病灶内部及周围血运信号的显示也可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一般而言,超声检查在显示致密腺体内的病灶和病灶内外血运情况方面比MG更具优势,但在显示微小钙化灶方面,则MG明显为优。而DCIS在影像检查中,又恰恰多因微小钙化而被发现。因此,在目前各种对DCIS的影像检查方法中,仍以MG最具诊断价值。对致密型腺体或年轻患

13、者,结合应用超声检查或MRI,可提高检出率或诊断准确性。(4)乳腺磁共振检查:MRI因其独特的成像机制,对乳腺不仅可以分层分析,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比其他方法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和浸润程度,并对多中心和多病灶病变的敏感性较高,腺体致密与否对MR1也无影响。因此,常用于指导活检时确定病灶部位和在保乳手术前检查有无多灶或多中心癌灶及其范围。增强MR1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为37%98%,但敏感度极高,可达94%100%o因此,临床可适当选用MR1诊断DC1S的多中心或多灶性。MRI对DCIS患者的多中心病灶检出的敏感性达42%94%,而MG的敏感性仅为26%46%,MR1评

14、估DC1S病灶范围的准确性也高于MG,但在确定DCIS大小和范围方面,MRI比MG更可能造成高估。MR在评估双侧乳腺方面的优势在于可发现2.6%的对侧隐性乳腺癌。MRI的这些发现可能助于术前对肿瘤范围和对侧乳腺癌的更好评估,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但MR1检查提示需要进行活检的病例中,72%活检为良性病变,MRI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不可避免将导致临床上过度诊断,增加不必要的活检和患者焦虑情绪。5 .诊断DC1S的确诊依靠组织学活检,可扪及肿块可采用CNB或手术活检,不可扪及病灶则需影像学引导下定位穿刺活检。目前常用立体定位穿刺活检系统如Mammotome和EnCor微创乳腺活检系统

15、,可在MG或超声引导下进行立体定位穿刺切除活检钙化灶或不可扪及肿块等病变,定位准确,获取的组织量较多,诊断准确率高,不容易低估,也可在MR1引导下进行MG或超声检查不能发现病灶的活检。穿刺活检时最好在活检部位留下一些钙化点或放置标志物,以便DCIS确诊后,可以准确定位行局部根治性切除,如果钙化灶范围较小则可以在活检时彻底切除。立体定位穿刺微创活检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但还不能完全取代手术活检,如果病灶位于皮下或腺体深部、钙化灶广泛或未紧密成簇、乳腺较小或患者不合作,均会增加准确定位及穿刺的难度,这时最好选择定位手术活检。约1%20%的影像定位穿刺活检诊断为DCIS的患者,在病灶全切除术后证实为浸润

16、性癌,造成低估,所以要对活检结果进行评估。对于不能扪及肿块,但又无立体定位穿刺微创活检条件的,可选择钢丝定位、染料注射或两者结合定位手术活检。所有切除的钙化灶标本需行X线检查以确定是否已切到明确病灶。6 .治疗与转归1)外科治疗:全乳切除术是DCIS患者治疗的金标准,可用于所有DCIS患者,尤其是复发可能性大的患者,如乳腺存在两个或更多的原发病灶,恶性钙化点广泛,术中切缘反复阳性,活检后残余恶性钙化灶。DCIS的组织学分型与肿瘤大小都不是做全乳切除的绝对指征。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半数以上(50%60%)的DCIS患者可以行保乳手术,保乳手术适用于病变局限并不超过4cm,不伴有多中心或广泛恶性钙化点的DCIS患者,保乳手术后放疗可以减少53%的同侧局部复发危险,但对死亡率和对侧乳腺癌风险无影响。保证Icm以上的无瘤切缘可以降低同侧乳腺的复发,否则即使加用辅助放疗和TAM治疗,也不能降低其局部复发率。保乳术后加放疗的患者中只有1%死于乳腺癌,与全乳切除术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