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建设目标和思路1 .建设目标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融合专业”齿课赛证” 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多方合作共建共享“能学、辅教”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扩展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不断稳定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服务全社会。为职业教育教师,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和课程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提供组织有序的数字资源库支持,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变革;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以外,随时随地访问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和范围的手段;为具备基本学习基础的社会学习者,系统化、个性化、实现分级专业目标的自主学习,
2、提供资源和服务;探索基于资源库使用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最终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2 .建设思路资源库建设须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强化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资源是资源库的基础,库内资源要尽可能设计成最小学习素材,碎片化存储,以便于用户检索和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组建课程;课程是资源库的支撑,资源库要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是提升资源库适用性的保证,资源库应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1)以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架构资源库系统,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确保资
3、源的职业性和规范化。以系统化设计理念,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融合注册建筑电气工程师、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操作、智能楼宇管理员、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等国家职业标准,开办“电气服务工程”、“屋宇装备工程”等专业经验和本专业三年制,四年制(本科层次)办学实践,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 4/5级职业能力标准,为组建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提供结构化的资源支持。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开发原理,将来自于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和典型案例作为专业课程和资源库的主体学习内容,使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紧密关联。(2)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采取多元合作开发学习资源
4、,着眼于学习实施的可行性,引导课程学习模式改革,实现以信息化为特色的终生教育网络联合建筑智能化工程知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基地,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探索不同行业背景用户学习需求,充分吸纳各方优质资源。在形成高质量高职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合作开发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不断丰富与完善专业学习资源。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主题学习模式、研究学习模式,设计科学的、与学习目标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学习课题。通过学习导航指引,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自主性与研究性结合,获得知识。(3)建立以资源类资料建设为基础,个体经验共享、群体协作学习为辅助,自主学习为文化氛围,资源平台与学习、交流平台为一体的立
5、体专业资源库。资源资料库的建设以需求分类搜索导航,满足学生、教师、社会人员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技术革新、管理和日常工作与学习所需要的资源需求。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媒体素材库、题库、试卷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链接等,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同时,建设不同的功能社区为辅助,供学习者分享学习经验,完成协作学习,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构建资源平台与学习、交流平台为一体的立体专业资源库。(4)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它包括:提供教育资源的咨询、定制、代理、配送等服务;提
6、供资源型学习环境;提供研究型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提供校园文化的环境(班级、学校、地区等);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等等。其核心是充分利用网上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活动的环境和个性化服务。(5)构建以课程为子项目的建设机制,实现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课程设计与资源建设子项目实施负责人制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设计与配套学习资源开放性建设机制,广泛吸纳全国高职院校同行设计与制作的特色学习单元及其配套学习资源,建设开放式、共享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习资源库。(6)构建虚拟实践环境和虚拟楼宇智能化设备,运用高新技术降低实训学习成本。寻求先进软件技术的支撑,构建虚拟实践环境,开发虚拟交互式实训项目
7、,同时依托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惠及全国高职在校生、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员等。(7)实施对口指导工作机制,促进资源使用,增强资源库“造血机能”。采取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每个合作院校定向指导12所非参与院校使用资源库,免费举办一期区域性的专业资源库使用培训班,重点帮扶12所边远落后区域职业院校。二、建设内容遵循“标准建设是基础、平台建设是保障、资源建设是重点、实际应用是目的,重视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原则,重点建设资源和标准的同时,选择国内覆盖面广、应用效果好的“智慧职教+职教云”平台,建设运行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借鉴国际职教强国先进经验、国内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最新研究
8、成果和优秀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及其配套教学资源建设涵盖五大基本内容:(1)紧跟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就业卤位需求,根据资历架构构建职业能力标准;(2)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制定并实施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4)设计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社会学习者在岗培训的培训课程解决方案;系统设计每一门课程学习方案,开发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5)配套开发学习资源素材。1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1)从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出发,联合参建单位、合作企业专家、建筑智能化协会,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应
9、用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借鉴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开发原理,完善更新“建筑智能化工程” 4/5级职业能力标准。(2)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指导制定校本“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所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源自就业岗位紧密相关的实际工作项目调研,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依据、经过优化重组,科学合理的配置、设置各门专业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需求,开发相应技术培训课程。2 .项目化教学课程及课程标准课程由多个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组合形成,包括逻辑合理、内容完备、周期完整的标准化课程以及满足不同需要、用户自行
10、搭建的个性化课程。关于课程标准问题,考虑到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即“基本” + “特色”)的结构,作为目前过渡期的标准来执行。各课程标准应明确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颁布日期。其内容条目需注明:课程描述(学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单元安排、各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课程所需仪器、设备、耗材清单,教材与参考资料等。3 .分层建设素材、题库、微课、课程资源资源库内资源包含素材、题库、微课和课程等不同层次。素材是最基础的、颗粒化的资源单体;微课是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由多个内在关联的素材组合形成;模块以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为单位,由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微课组合形成
11、;课程由多个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组合形成,包括逻辑合理、内容完备、周期完整的标准化课程以及满足不同需要、用户自行搭建的个性化课程,如“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支持学习者通过资源库学习,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课程资源包含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培训资源:基本资源。涵盖专业教学标准规定内容、覆盖专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恰当,支撑标准化课程。拓展资源。基本资源之外,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建设的特色性、前瞻性资源。培训资源。遵循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服务于全体社会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培训。配合1+X证书制度试点,开发
12、符合相关标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资源。(2)资源冗余库内的素材.、题库、微课在数量和类型上超出标准化课程包含的内容,以更好支持用户自主搭建课程和拓展学习。4 .教学资源素材库教学资源素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库内资源按照内容和性质全面详细标注属性,方便资源的检索和组织。资源形式规格遵循网络教育技术标准。资源类型包括文本类素材、演示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库内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资源的占比。视频类素材注重叙事性和完整性,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用于讲解知识点或技能点;动画类
13、素材注重逻辑规律运动的形象表达,将抽象微观黑箱的概念可视化,用于演示抽象概念、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虚拟仿真类素材注重现场感和体验,主要用于展现“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等不能开展现场教学的场景环境过程。5 .支持服务资源库内容还包括(1)专业介绍、教学文件、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作业及测评系统、企业案例、就业与岗位等。(2)智慧职教“资源库”与“职教云”,无缝连接,面向全日制在校生、现代学徒制(在岗)学员、职业技能培训,能非常方便的调用资源库素材、题库、微课、课程资源,开设个性化课程,辅助教师教,帮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实施教学。为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素材库纳入了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行业著名企业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主页的超链接(公司总体介绍、公司前景介绍、公司主要产品、岗位招聘信息)校企合作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