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77380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投资大趋势专题报告1 .七普数据:五大看点1.1. 人口总量增速放缓,或于2030年达峰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惯性,人口增速继续放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披露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数量为14.1亿人,与2010年13.4亿人相比增加了0.7亿,年平均增速0.53%o由于建国早期高生育率带来的人口惯性,我国人口总量至今仍保持增长态势,然而自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增速自80年代开始已显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根据联合国的最新预测,我国人口总量拐点或于2031年出现,在达到约14.6亿的峰值水平后将呈现下滑趋势;粗出生率或将于2026年左右降至10%以下,而粗死亡率将于2023年后迅速提高,主因50-70年

2、代婴儿潮人群将于2023年后陆续踏入老年阶段。而根据安信宏观组外发报告以七普数据为基础,看东亚经济转型与人口变迁中的预测,若以东亚经济体人口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作为参照,预计中国人口总量将在未来10年出现负增长,而这可能进一步影响未来10-15年中国的经济表现。1.2. 少儿人口占比有所提升,然而低出生率问题仍较严峻七普数据显示,受益于二胎政策的放开,0-14岁少儿人口占比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2010年的16.6%提升至2023年的18.0%,然而低生育率、低出生率的问题仍然严峻:1) 总和生育率跌破1.5的警戒线。总和生育率指的是一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每个妇女平均

3、的生育子女数。一般而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升高,总和生育率会逐渐降低。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要维持人口总量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维持在2.1的水平;而“高度敏感警戒线在1.5左右,一旦低于15且维持较长时间,则有可能掉入由奥地利学者鲁茨提出的“低生育率陷阱”(一旦总和生育率降到1.5以下,想再度回升至1.5以上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譬如日韩。然而,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大幅低于国际社会的“高度敏感警戒线”,相比于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前景展望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7也低了许多。随着近年来生育政策的放开,未来我国总和生育率有望出现较大的

4、改善,但当前的超低水平仍具较大的警示意义。2)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育率/出生率均呈趋势性下滑。从历年抽样数据来看,育龄妇女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例都呈下降趋势。近10年来育龄妇女减少约4700万人,累计下降幅度达14.4%;占总人口比例从2011年的24.11%下降至2019年的19.85机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亦难改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滑趋势。从历史抽样数据来看,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确实提振了生育率,并在2016-2017年驱动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上行。然而,2018年后两者再度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当前生育率虽高于2016年以前,但由于育龄妇女基数的下滑,出生率相较2016年以前甚至发生了明

5、显的下降。长期来看,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降趋势恐难以被生育政策的放开所改变。1.3. 老龄化趋势明显,“十四五”期间预计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七普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在近十年以来大幅攀升,已从2010年的8.9%上升至2023年13.5%的水平。同时,整体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呈现直线型上升态势。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阶段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便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由于此阶段的老龄人口对应的是新中国成

6、立后首个“婴儿潮”时期,彼时的高生育率恐将使得未来二十年的老龄人口占比快速提升。区域方面,七普数据显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的地区有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老龄人口比重均大于16%;分区域看,华北东北(天津、山东、黑吉辽)、东部(江苏、上海)、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老龄人口占比较高;按老龄化阶段看,全国已有13个省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同时,伴随老龄化趋势的还有总抚养比自2010年以来的快速上升。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少儿抚养比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快速下滑,带动总抚养比下行,并于2010年达到34%的低点。在此期间,我国在“人口红利”的助推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自201

7、0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下滑,叠加老龄化加速,推动了少儿抚养比的小幅上行,以及老年抚养比的较快提升,总抚养比从2010年34.2%的低点上行至2023年45.9%的水平,恐将负面影响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1. 4.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人才红利优势构筑正当时七普数据显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1年提高至9.9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8930人上升至15467人,提升幅度达73.2%o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义务教育的快速普及,我国人口质量继续提升,“人才红利”优势正在不断构筑。1.5.

8、 家庭小型化,户均人口继续降低七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相比2010年减少0.48,家庭户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户数则从2010年的40,152万户升至49,416万户,年增长率约2.3%,显著高于期间0.53%的总人口增速。背后的影响因素在于: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生育率下滑,少子化使得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相较此前发生萎缩;二是住房条件改善、城镇化水平提升,当代年轻人婚后更倾向于独立居住;三是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但户籍制度决定了举家迁移不具备必要条件,2010年-2023年间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的人口数增长了7.5%;四是婚恋观念发生改变,2013年以来

9、我国离婚率快速上涨,结婚率由升转降,平均初婚年龄自20世纪80年代22.94增长到21世纪初24.85,延后近2岁,独居、单亲、不婚家庭增多进一步导致户均规模收缩。2.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三大趋势人口数据清楚的向我们描绘了当前人口环境的三大趋势:人口数量红利渐失、老龄占比进一步提升、人才红利贡献度上升,分别对应规模、结构和质量三大问题。而作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银行今年3月曾经发表工作论文“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采用了Cobb-Doug1as形式的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该生产函数假设前提包括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

10、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可以看出,在Cobb-Doug1as式生产函数中,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基本要素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与人口规模、人口质量高度相关,人口数量决定劳动力资源,而人口质量则与劳动效率挂钩;资本投入取决于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率,其中资本形成率是人口抚养比和老龄人口占比的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资源配貉等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红利释放带来的科技和创新。可以发现,三个核心生产要素均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也就是说,人口规模、结构及质量作为自变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变量一一经济产出。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潜在经济产出增速

11、之所以不断下滑,其中一大主要影响因素为,在老龄占比提升、人口红利趋减等大背景下,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的拉动效应趋势性下降,且劳动力数量投入贡献持续为负,这与日本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经验亦相吻合。那么,更具体来看,三大人口趋势背后还有哪些经济含义?未来将如何演变,又分别将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消费结构变迁?2.1.人口规模:人口红利末期,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七普数据显示,从绝对数量上来看,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为8.8亿,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然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处倒U型右侧下滑阶段,我国已步入人口红利末期阶段。1990年-2023年整体劳

12、动年龄人口呈倒U型分布,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68.6%,较2010年下降6.9%,已处于倒U型右侧下滑阶段。自2004年开始,“民工荒”出现并延续至今,普通劳动者工资走出前数十年的窄幅波动状态,一路上行。学术界多以2004年作为我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在此之后,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且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若以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员巴尔苏科夫在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系统性转型的世界趋势一文中对经济意义上人口红利期的定义“总抚养比小于50%,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6.6%或更高”来看,我国当前已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后的人口红利期末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占

13、比拐点于2010年出现,2023年68.6%的水平已接近红利边界66.6%;人口红利已趋于减弱甚至消失。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我国人口红利期呈现时间长、劳动力充沛的特点,曾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在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系统性转型的世界趋势一文的定义中,我国人口红利期(30年)显著长于日(15年)、韩(12年)等东亚发达经济体;同时,我国充沛的劳动力绝对数量上更是锦上添花,我国劳动力出现拐点在2010年,彼时劳动力人口占比74.5%,而美国、德国、日本的劳动人口占比拐点分别于1985年(此处以第一个拐点计)、1987年、1990年出现,彼时占比分别仅为66.9%、

14、69.7%、69.8%0不可否认的是,充沛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曾是我国一大显著优势。伴随50-70年代“婴儿潮”人群的成长,70年代后期起,劳动人口数量迅速提升。同时,收入、医疗、卫生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恰逢政策层为控制人口增速过快增长于70年代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在此阶段,无论是老人抚养比或是少儿抚养比均迅速下降。劳动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劳动人口占比的快速提升以及总抚养比的下滑,使得中国迎来了“人口机会窗口期”。80-9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受益于充沛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承接了来自美国及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转移,对外加工贸易业蓬勃发展,逐步建设起较完备的工业

15、部门体系;而后,我国又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进入出口加工制造业;同时,人口潮以及城镇化的推进还推动房地产产业繁荣发展,进一步拉动了我国经济。可以说,我国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红利高度相关。然而,在人口红利消失末期,我国人均GDP对比同时期的发达经济体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主因处于较低端的全球价值链位辂。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劳动力人口占比达到拐点时,人均GDP均已超过IOOOO美金,城市化率达70%以上,已完成了工业化起飞,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同时,其低端产业链已逐步向其他人均成本较低的国家迁移,产品向中高端方向升级发展。而我国在劳动人口占比顶点

16、时期,人均GDP、人均粗钢量及城市化率几乎均低于以上主要发达经济体,很大的原因在于,在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过程中,我国以廉价充沛的人力资本为主要优势,而美日韩德的优势在后期则更多体现在生产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上,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不断涌现的技术创新,日本、德国深耕精细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径。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依靠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这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后续发展升级速度。近年来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已不再,用人成本不断提升,且未来劳动力数量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可能还将进一步下滑,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结构上,亟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产业转型升级以驱动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规模和数量已然不是当前中国工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但“大而不强”问题仍存,多数高端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高,而传统产业又面临人力资源优势弱化、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