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深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深度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深度研究中国智能电动车正在按下加速键总量:疫情后乘用车行业产销复苏超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双位数增长2023年7月,我国乘用车行业销量为1,252万辆,同比+8.5%。3月开始受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影响,OEM和零部件生产供应受阻,4月批发量同比下滑43.4虬但是进入5月后,供给端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除,全国重点省市如上海、北京、吉林等地疫情获得控制,消费能力逐步好转,5月批发销量同比降幅收窄到1.4%,零售销量同比降幅亦由4月的38.7%收窄至21.6%o随着5月底购置税减免等消费刺激政策出台、供应链复工复产,6、7月份行业产销量持续修复,销量同比分别为41.6%,+40.1%0我们预
2、计全年乘用车销量达到2,367万辆,同比增长10.3%。电动车:需求持续超预期,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600万辆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600万辆。2023、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20、332万辆,同比增长13.4%、176%,新能源车批发口径渗透率分别达到6.0%、15.5%,同比提升1oPCt、9.5pctso虽然上游锂价持续上行使得车企终端价格逐步上调,但考虑到当前头部新能源车企订单充足,我们认为对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仍可以保持乐观态度。同时考虑锂价和原油价格持续高位,我们继续看好今年PHEV的销量占比持续提升。随着优质电车供给的丰富、补能网络的逐渐
3、完备、以及新能源车消费者认同度的提升,叠加2023年以来燃油价格提升,新能源车的替代作用有望加速。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同比+80.4%,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5.3%,同比提升9.8pcts0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800万辆以上,同比增速达到30%+o新能源车下沉趋势明显,看好未来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销量贡献。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2018年、2023年经历了两次快速增长。2018年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一线城市渗透率从上一年的&5%提升到15.0%;2023年则见证了新能源车消费的成功下沉: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渗透率分别从2023年的6.5%、3
4、.9%,4.9%大幅提升到16.7乐12.6%、12.3%,而且贡献了69%(123万辆)的增量销量。2023年广7月,一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到37.3%,预计全年这一数字会继续提升;其他城市新能源车正在加速渗透,二线、三线、四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相比2023年全年提升11.6、12.2、9.7pctso混动:需求的底层逻辑正在改变,DHT技术崛起推动混动加速替代燃油车在技术和需求的变革下,PHEV作为过渡性技术的尴尬地位正在得到明显的扭转。消费者购买插电混动车型的核心需求有两种:1牌照和路权的需求;2.省油的需求,特别是不插电时的馈电油耗。2023年之前比亚迪DM-i面世之前,传统基于P
5、2或者P2.5的插混车型相较于同款燃油车往往贵出至少5万元以上,而其馈电油耗又很难明显超过同等尺寸的燃油车。根据上险量数据,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上的PHEV渗透率仅为0.93%,在全部电动车销量中占比16.2%,且主要以一二线城市的“路权需求”为主(2023年,一二线城市在PHEV市场的销量占比分别为43%、25%)O2023年以来,基于P1+P3串并联双电机的比亚迪DM-i技术实现跨越式提升,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节油需求,替代政策成为混动车型放量的重要推力。尽管双积分政策对油耗要求愈发严格,推动节能汽车快速发展,但政策已经不再是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优质供给下消费者节油需求得以满足才是混动放
6、量的主要动力。随着成本的降低及性能的提升,混动车与燃油车已可做到相对平价,其相对纯燃油车的节油经济性凸显。以比亚迪热销车型秦PIUSDMi(起售价11.18万元)为例,该车型的馈电油耗低至3.81IOokn1,是同等价位段、尺寸中经济性最好的车型。我们看好DHT的技术发展,认为以P1+P3双电机串并联架构为核心的DHT架构将成为混动车型主流配置,同时增程式也将受益于混动行业的需求爆发。根据电机摆放位置进行划分,单电机混动车型可以划分为PO、P1、P2、P2.5、P3、P4,传统的单电机架构都被证明难以肩负大幅降低馈电油耗的重任。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来看,P1+P3的串并联双电机的架构
7、是混动的必然趋势,是自主品牌接下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极有可能成为混动的终极技术。其典型代表为:比亚迪DMi(单档),长城柠檬混动DHT(两档)、吉利雷神动力(三档)、广汽自主GMC、本田i-MMD等。我们认为,P1+P3架构的串并联双电机的DHT架构是目前所有混动技术中馈电油耗和性价比最为突出的方案,也是最受消费者认可的方案。同时,基于双电机的增程式技术虽然没有高速直连模式,但也为客户提供了相似的需求,同样有望受益于行业的需求爆发。预计混动车型渗透率将在2025年达到50%,自主车企有望直道超车。2023年PHEV、HEV和EREV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分别为2.6%、5.5%、0.5%,我们预
8、计2025年,PHEV、HEV.EREV(增程式)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4%、18%.9%,并推动整体新能源车占比接近70%(HEV不计入新能源销量),而2025年纯燃油车的占比可能将被压缩至很低的水平。这其中,混动比例大幅提升的主要动力即来自于DHT和增程式技术的推广。自主品牌在混动技术上持续投入,通过DHT技术的重要突破,在技术层面上追平了与日系车企的差距;而纵观海外车企,受制于纯电转型压力和“柴油门”事件的影响,主流欧美车企基本已经退出DHT混动技术的牌桌,目前在DHT技术上仍有持续投入的只有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车企,自主企业有望实现直道超车,在市场份额上继续扩张。智能驾驶:12快速渗透,高阶自
9、动驾驶正在加速落地12级自动驾驶稳步渗透,高阶自动驾驶初现雏形。1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自2017年来,每年均有5pcts左右提升,2023H1达33%。此外,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高合、长城等品牌均有车型具备地图领航/领航辅助功能,我们将相应车型划分为12+,2023HI12+渗透率达5%,高级别自动驾驶初显雏形。技术进步促进成本降低、自动驾驶作为自主品牌竞争差异化的重点,共同促进自动驾驶快速渗透。我们预计2025/2030年1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为60%52%此外,自主品牌高端化,将高阶自动驾驶作为差异化重点,我们认为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高阶自动驾驶将快速落地,预计2025年13/14及
10、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为10%1%,并将于2030年提升至40%8%。智能座舱:竞争正在走向差异化,有望成为自主品牌的核心杀手铜未来更多的产品差异化将围绕“智能座舱”展开。相较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需求更加千人千面。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智能座舱大概率不会沿着特斯拉的“极简主义”方向发展。从蔚来、理想、小鹏的第二代新车型以及问界的鸿蒙座舱等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趋势: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座舱上投入的物料成本、生态应用和场景创新已经超越海外车企,并且会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发展出不一样的产品形态。我们认为智能座舱是未来第三生活空间、人机交互的主要入口,未来更多的产品
11、差异化将围绕“智能座舱”展开,这也将成为自主品牌的核心杀手铜。智能驾驶:行业渗透率稳步提升,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有望迅速上量12级自动驾驶稳步渗透,高阶自动驾驶初现雏形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13级被普遍认为是自动驾驶的一个分水岭,13-15可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标准,自动驾驶分为1O-15六级。随着级别升高,智能化程度逐级提升,驾驶操作、道路环境监测及最终的风险处理者逐渐由人类向汽车系统进行过渡。15作为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其可实现不限场景的驾驶完全自动化。14与15相比,核心区别在于14仅可在限定的道路环境下完成自动驾驶。在13级别时,如果智能驾驶系
12、统发生系统不可处理的意外时,系统将要求人类提供适当应答,而14及15级别时,系统可处理相应意外情况。11及12可以实现横向(如车道变换)或纵向(如前进行驶)的自动驾驶,但相对13而言,核心是缺乏对驾驶环境的监测能力。11与12的核心区别则在于12可同时实现横向及纵向的自动驾驶,而11仅可实现横向或纵向某一维度的自动化。基于12与14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造车新势力与RObO-Taxi公司分别做出了“降维”与“升级”的选择。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中的先行企业坚持全栈自研,凭借成熟车型将12+导入市场,依靠影子模式不断迭代算法能力,不断逼近13自动驾驶。另一类是RoboTaxi等14-15级别厂
13、商,采用适用性广的量产方案打入车企,降维做12+适配解决方案。12向上:特斯拉领跑市场,造车新势力跟进目前头部企业的自动驾驶方案可以分为两条路线:1.特斯拉:以视觉为基础+自研FSD芯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方案是以视觉为基础,以FSD芯片(144ToPS)为核心的解决方案。2016年以前,TeSIa的MOde1S采用的是MObiIeye的EyeQ3芯片与单目摄像头,此后特斯拉转为自研。特斯拉现在采取的是与中国车企不同的自动驾驶方案:不采用激光雷达,而是以纯视觉为主。特斯拉的视觉算法的感知配件包括8个摄像头一一后方的一个倒车摄像头,前方的一个三目总成件,两侧的两个环绕摄像头,此外还有一个毫米波雷达
14、。ModeI3Tes1a的三目摄像头是纯OEM硬件,摄像头采集完数据后发给AUtoPiIot控制器三个摄像头分别对应60m、150m、25OnI覆盖范围。特斯拉的摄像头模块将所有CMOS传感器嵌入到PCB中,而将图像处理交给AUtoPi1ot的域控制器完成。2.新势力公司:高算力英伟达芯片+激光雷达。除特斯拉之外,其他大部分中国车企均选择了高算力芯片(以英伟达Orin为代表)+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自主品牌智能化配置“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年初至今,主流自主品牌向高端价格带加速渗透,通过大幅提升智能化配置,聚焦打造驾乘差异化体验。在自动驾驶方面,蔚来、小鹏、理想和北汽极狐等新发车型普遍搭载了高算力
15、计算平台,A1芯片方案以英伟达和华为为主,算力均在300TOPS以上,其中蔚来ET7单车算力甚至高达1061TOPS。上述车型搭载的传感器总数均为30个左右,其中北汽极狐ArCfOXaS搭载了34个传感器。绝大部分车型均计划搭载激光雷达(单车-3颗),目前已确定的供应商有大疆揽沃(1ivox),速腾聚创、图达通(Innovusion),禾赛科技和华为等。此外,部分品牌已经开始搭载华为、地平线等自主芯片,整车厂在智能化配置领域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域控制器:软件定义汽车,迭代决定智能域控制器是智能化中枢,按照功能域进行划分是经典方案,亦可按照空间划分进行补充。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从“分
16、布式”到“中央计算单元变化”,ECU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决策和控制复杂度的提升,类似智能手机运算中枢的概念,域控制器在智能汽车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有望在未来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目前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主要被分位五个域,由自动驾驶、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座舱与车身控制五个域构成,其中座舱域和车身控制域有进一步整合的趋势。头部企业特斯拉在Mode13上直接按车身设计空间来进行域的划分,具体分为中域、左域和右域,打破了按照功能域进行划分的思维方式。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为决策层核心产品,有助于传感器融合与高级别功能的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意味着传感器传入信号的复杂程度逐步提升,如12级别侧视摄像头的加入导致需要预处理的视频数据成倍的增加,13+级别激光雷达的加入又不断地生成千万级的待处理点云信息。因此,相关芯片需要同步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传输带宽、存储能力。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不利于多传感器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无法调用不同子系统的传感器来实现复杂功能。在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趋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