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感悟心得体会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田养鱼“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感悟心得体会2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感悟心得体稻田养鱼“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会2篇第一篇2023年6月,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贺兰县考察调研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脚步,喜看昔日宁夏“空心村”变形记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稻渔空间”的创新做法。从中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型水稻耕作模式已经打破,多元素、立体化、大容量的现代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田园画卷正徐徐打开:尽收眼底的“稻田画”展示着田园风光的“外在美”,而暗藏其中的“渔”又生动地诠释了它的“丰富内涵”。“稻渔空间”,是智慧与创新的结晶,也是探索与奋斗的缩影,乡村振兴的壮丽前景由此向前延伸、行稳致远。“稻田画”尽显田园诗情画意。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是一幅幅“稻田画”,仿佛种出来的不
2、再是庄稼、是水稻,而是艺术、是画卷。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观光,流连忘返。稻田还是那块稻田,但今非昔比,不仅生产了稻米,而且还生产了文化,生产了艺术,生产了创新。新时代的农民,用创新思维和创业智慧把“辛苦”的耕作过程,变成了创作“美”和欣赏“美”的过程。“物质”与“精神”在田野这块背景下交相辉映。一块稻田,一幅作品,由过去单一的“绿色”,变成现在的“红橙黄绿”,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尽在其中。“稻田”由此而增值,增在色彩上、增在艺术上、增在创新上,贯彻其中的是新思想、新路径、新转变,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活力、魅力和潜力,紧跟其后的,是旅游价值、科创价值、经济价值。画龙点睛,
3、一“画”而稻田活、乡村活、产业活。“稻渔共生”成就致富“聚宝盆”。稻田不再是“稻田”,而是“稻渔空间”,“稻”“渔”合并之后,由“静”变“动”,由“一”到“多”,丰富的不仅仅是“米袋子”菜蓝子”,还有实实在在的“钱夹子”。从生产模式上看,“稻渔共生”就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体,兼养蟹、虾、鱼、贝等二十余种水产。“稻”与“渔”,变传统单一“种作”为多元混合“种养”,仿佛在稻田里架起了一座“立交桥”,蟹、虾、鱼、贝等在稻田里并行不悖、和谐共生。“稻渔空间”,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稻”与“渔”,不是简单的种养“叠加”,而是科学的种养“互补”,能进一步利用空间、优化环境、放大效益。比如,可以减少废水废物
4、的排放和病虫草害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并且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些,都是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完整产业链构筑乡村振兴壮丽前景。“稻渔综合种养”融农业生产、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一体,利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构筑包括水稻种植、加工生产、电子商务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条,传统农业的泥土气息逐渐被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快捷所取代。正因如此,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还可以植入“乡村游”,开展“吃”在乡村、“住”在乡村、“购”在乡村、“乐”在乡村等活动
5、,推动“文化旅游+农业”发展。一块稻田,一年四季,从种植、养殖、生产、流通、电商,到休闲农业、旅游、娱乐等等,几乎没有“农闲期”,纵观错综复杂但结构完整的产业链,就像是一针一线、一经一纬,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壮丽前景,农民的生活也如“稻田画”一般绚丽多姿、生动出彩。弟一扁2023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贺兰县考察调研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别具一格的“稻渔空间”令人眼前一亮。在诸多新闻报道中,我特别注意到这个“观光园”的打造者赵建文。他获得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其中“十佳新型农民”“突出贡献人才”等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行行出状元”的古训,同时也为“乡土人才大有可为“找到了生动注脚
6、。因“专注”而成才。赵建文从事水稻加工30年,人称“赵大米”,足见他对土地、对稻谷、对事业的执著。始于2012年,43岁的赵建文眼见周边群众水稻种植规模小、品种杂、价格低,便有了打造一个“休闲旅游景区”的想法。于是流转了3000亩土地,聘请水产专家和种植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他想寻找出土壤里缺乏的物质,然后进行合理补充”。人才之所以异于常人,就是因为做事比别人更细致、更专注。在大部分人眼里,农民是个“粗人”,农活也是个“粗活”,辛勤耕耘,春种秋收,如此而已。但赵建文和他的“稻渔空间”,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农民观”,可以说是“新农人”“新农业”。一个心里装着“事业”的人,即使是农民,所种植的也不再
7、是庄稼,而是梦想。乡土人才或出身卑微,“多能鄙事”;或所从事的工作非常“小众”,“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无论怎样,人因专注而成才。乡土人才如同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扎根乡土、积累自己、执著追求,或许就能在希望的田野里更好地萌芽成蕾,开枝散叶。因“创新”而出众。“稻田画”展示着田园风光的“外在美”,而蕴藏在稻田里的鱼、虾、蟹、贝等,又充分诠释了“渔”的丰富内涵。同时,“利用鱼粪给水稻提供养分,肥水还田,水稻、鱼虾、螃蟹、田螺等和谐共生”。不能不说,“种田”也需要创新!有些乡土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或许像“种田”一样微不足道,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创新,把“主业”做成“事业”,把“事业”做成“产业”,“土包子”也
8、会变成“香悖悖”。“稻”与“渔”,分开来看,都是传统农民的日常所为,并不陌生;合起来看,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科学的“互补”。这就是创新,生态循环、一田多用,真正实现了空间节约、绿色环保、循环共生、高质高效等发展理念。赵建文和他的“稻渔空间”启示乡土人才,在专注于“稻”的同时,如果能兼顾“渔”,或许也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创新”有时就是科学地“嫁接”,正如“稻”与“渔”的组合,因地制宜、兼收并蓄,乡土人才的实践就能迈出创新的步伐。因“带富”而精彩。人因“智”、因“技”、因“事”而成才,成才不仅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价值,还在于要能为他人谋生活、谋福利、谋未来。乡土人才因身在民间,大
9、多数与辛勤劳作但收入微薄的基层群众根脉相连,更应当以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带富一方为己任。赵建文打造的“稻渔空间”,平均每亩收益3000元,除去成本可获净利润IoOo元以上,是普通水稻种植的2倍,加之游客“旅游”过程中就地消费,经济效益和容纳的劳动力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成为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资料显示,“稻渔空间”每年入园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可解决周边农民80余人就业。园区内188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可得到保底分红和二次分红,亩均实现增收850元。一人成才,泽被四方。如果能像赵建文那样,乡土人才积极把创新、获利的产业园区转化为新型人才的“孵化器”,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杀手铜”,一方百姓能因此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乡土人才焉能不“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