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川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x(5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铜川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32025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了在更高起点上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开发区工作开创新局面,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23)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函(2023)44号)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
2、023年,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本规划的开发区范围包括我市经批复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文化产业基地等各类开发区。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成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改革创新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抓手,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开发区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经济体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各类高端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各类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数分别占全市的64.9队68.8%,开发区整体实
3、力迈上新台阶,培育形成了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发区加大创新投资力度,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企业研发载体不断涌现,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家,累计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家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培育发展了铜川空间科技研究院、铜川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等15家重点企业研究所(院),在人工智能、新型材料、商业航天、航汽铝深加工等领域取得或引进知识产权372项,科技成果转化稳步增长。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十三五”期间,各开发区大力发展
4、新兴接续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成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20%o全市开发区初步形成光电子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和先进陶瓷四大新型支柱产业新型化,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和新能源三大新兴未来产业规模化,生物医药、绿色建材和清洁能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的特征。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7个特色工业园区均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正在创建的铜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市产业集群培育的重要载体。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0.23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吸引近200家中小企业入驻。新基建步伐加快,市级工业园区全部实现
5、高速宽带网络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光纤宽带接入率100%,园区5G信号全覆盖。绿色园区建设取得进展,循环化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营商服务环境持续改善。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推行“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深化“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条政策措施,减税降费有效落实,涉企行政性收费实现“清零”。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项目精准对接、落地开工。公共服务配套日渐完善,发展软实力显著增强。专栏1:铜川市开发区现状一、铜川市新区(3个)铜川市新区。1993年11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铜川新区,赋予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
6、制和优惠政策。2023年7月,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铜川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铜川市委、市政府2009年11月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27.96平方公里,建成区6.31平方公里。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市南部产业园区,与新区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2018年4月,省政府批准设立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362平方公里。二、耀州区(2个)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市委、市政府2010年3月批准成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以
7、铝产业为主导、壮大电解铝产业规模、优先发展航汽铝等深加工产业,打造“煤-电-铝(铝深加工)-建材”及装备制造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25.43平方公里,北部为循环经济产业区、中部为商务区、南部为仓储物流区。耀州区惠壕工业园区。2009年9月银川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原秦岭水泥集群区的基础上设立的县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634.92公顷,是陕西省确定的第一批重点发展44家H业园区之一。三、王益区(2个)王益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经王益区政府批准设立,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是王益主城西扩、产业聚集、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主阵地。规划面积728平
8、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56平方公里。耀州窑文化基地。铜川市委、市政府2009年11月批准成立,2017年12月由原铜川市黄堡工业园区更名为耀州窑文化基地。规划面积8.77平方公里。四、印台区(3个)印台区顺金工业园区。2008年11月印台区政府批准成立,园区规划面积6000亩,2009年5月被省政府列入全省100重点扶持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印台区陈炉工业园区.2011年印台区政府批准成立,是一个集陶斐生产、商务洽谈、研发设计和耀州窑工艺陶姿展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陶斐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000亩,2014年10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周陵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000年6月印台
9、区委、区政府批准设立,为印台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中重要一翼,是集种籽、苗木、种畜禽、花卉、蔬菜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也是全市唯一的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2.3万亩,其中核心区43万亩。2015年12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五、宜君县(2个)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2004年宜君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属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产业园区,陕西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3297.45亩。截至2023年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9929亿元。宜君县油页岩循环经济产业园。20
10、18年9月宜君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重点开发油页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第二节面临形势我市开发区正迎来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应用拓展期,信息技术、新型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核心工艺和关键技术持续突破并加速外溢,为全市开发区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难得机遇。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征程,体现到我市开发区建设上,就是要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规格推进开发区建设,加快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变革”转变,从“规模化园区”向“功能化园区”转变,从产
11、业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变,从生产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从政策洼地向制度高地转变,塑造新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改革优势,瞠出开发区增长新路径、新范式。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市各开发区必须在更高层级上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实现我市开发区系统变革、整体跃升,更好发挥示范、引领、支撑作用,成为新时代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发区作为我市国内大循环的平台和载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窗口和桥梁,承担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功能,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红利持续释放,陕西擘画追赶超
12、越新图景,为我市开发区加快做实“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带来新契机。铜川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集聚省内创新资源和制造能力,以“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关中建设、铜川增材”为战略,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落地、大抓环境,为推动全市开发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应看到,我市开发区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功能定位不清。部分开发区主责主业不突出,产业孵化转化等经济发展主要功能弱化,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准行政区。二是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和科技人才缺乏,尚未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全
13、市无国家级开发区和陕西十强开发区。三是主导产业类型不新。开发区上下游产业链尚不完整,部分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聚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四是开放能级亟待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任重道远,政务服务难以满足入驻企业对现代化、精准化服务设施和平台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适应招商引资需要。五是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空间不足与开发建设缓慢并存问题,环境容量不足制约开发区项目受纳能力。部分开发区要素短缺与资源闲置、低效利用现象并存,集约高效发展水平不高。“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破创新,靶向施策,合力开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
14、展新局面。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全市开发区规划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追赶超越和创建国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创新示范区,围绕构建“廊带一体、一极引领、多园协同“区域布局,明晰产业定位,搭建服务平台,聚力提升开发区创新驱动、产业基础、要素支撑、开放引领、绿色发展和安全保障能力,引领和推动全市加快质量变革、效率
15、变革、动力变革,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第二节基本原则统筹布局,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统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开发区建设,推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突出主体功能,优化布局,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创新驱动,高端高质。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优化创新创造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优化结构,集群带动。以碳达峰、碳中和倒逼转型,统筹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6、协调发展,塑造一流产业生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一流企业。一一深化改革,开放引领。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强化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营模式,推进开发区整合优化,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网络,塑造开发区转型发展新优势。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高单位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进一步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第三节战略定位开发创新的排头兵。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和工业园区,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关中协同创新先行区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铜川核心区,吸引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打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集聚地、转化地。产业发展的新阵地。优化开发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升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