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1).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辩斗、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决、孰为汝多知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2、能了解文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求真美。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短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掌握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孔子的名言,猜猜是谁说的。引出孔子,孔子是
2、个什么人?有谁知道?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出示课件孔子的资料。2、我们先来学习这课的词语,出示:车盖盘盂。了解车盖和盘盂,出示相关图片。3、齐读这两个词语,车盖和盘盂谁大?应该怎么读,让人一听就知道它们是一大一小的?4、再出示两个词语:沧沧凉凉探汤。要你选一个来形容秋天,一个来形容夏天,你会怎么选?生答,为什么这么选?生答。“探汤”中的“汤”是什么意思?“探”呢?探汤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天气很热。5、齐读这两个词语。应该怎么读呢,让人一听就知道它们是一凉一热的?再齐读这四个词语。二、走进课文,目的明确(一)初识课文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1、现在老师在这两组词语之间画了两条横线,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不急
3、,先听课文录音,同学们结合课文静心思考。播放朗读视频。2、谁能结合课文,从这两组词语当中,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它们是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谁还有什么发现吗?(如果没人知道,老师适当提示。同学们看第一组是谁说的?第二组又是谁说的?第一组词语是形容太阳的o第二组词语是形容太阳的o)也就是说第一组是从视觉的角度去观察,第二组是从感觉的角度去观察。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画下来并大声的读一读。4、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谁来读一读?下面再读,不过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读,不读旁白。一儿从感觉的角度去观察,读。一儿从视觉的角度去观察,读。根据老师的提示,全班齐读几遍。(-)深入理解车盖盘盂(I
4、I)沧沧凉凉一一探汤1、刚才是横向对比,现在老师在这些词语中间画了两条竖线,进行分组,看你又能发现什么?2、生答。师板书。车盖盘盂日初出II日中时沧沧凉凉一一探汤3、对着黑板上的板书读,师生合作读。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东西看起来小一些,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一些。你觉得这一小儿说的有道理吗?老师在上面画了两个括号,要你填上远和近,你会怎么填?生填。(近)(远)车盖盘盂日初出(IIJ日中时沧沧凉凉一一探汤5、指着板书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要热一些,而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要凉一些。平时生活当中,你有这感觉吗?老师在上面画了两个括号,要你填上远和近,你会怎么填?
5、生填。(近)(远)车盖盘盂日初出II日中时沧沧凉凉一一探汤(远)(近)6、对着黑板上的板书读,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两小儿的观点正好相反0同样一个太阳,同一时间观察,一儿日:日始出时去人近。另一儿日:日初出去人远。为什么他们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呢?生答: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7、一儿站在视觉的角度去观察,他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理由是什么?日初出大如车一儿站感觉的角度去观察,他的观点是: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三、创设情景,趣味辩斗1、一儿说日始出时去人近,另一儿说日初出去人远。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两个人是争的面红耳赤,不分胜
6、负,谁也不服谁。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o你是怎么理解“辩斗”的?生答。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两小儿辩斗的语句反复读,和同桌或前后同学分角色进行辩斗。3、请一组同学到台上来展示辩斗,学生评价,师生辩斗。现在我是一小儿,可加一些词语:此言差矣,非也,非然也,谬矣等。4、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生答。5、既然都喜欢这两小儿,那么我们来分组当当这两小儿,老师读旁白,同学们分角色进行辩斗。提示语:一儿争辩日,一儿反驳日,坚持日,一手指着日,另一儿也一手指着日,跺着脚日。加速提示6、正当两小儿辩得不分胜负时,谁来了?生答:孔子。孔子是怎么做的?生答:不能决也。“决”是怎么理解的?生答。就连这么博学的孔子也不知道谁对谁错,难怪两小儿笑日:。谁说你知识渊博呀?7、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孔子,你接下来会怎么说?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文言文,还可以用上孔子的名言。生答,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知识无穷”等道理。四、拓展延伸,深化体验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孔子不知道,那么你觉得两小儿谁说得对呢?为什么?生答。出示科学知识。2、了解作者。3、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