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 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及思考摘要:论语十二章属于诸子百家经典作品。对此类作品的学习要注重文言知识的梳理,打通古今语意理解的壁垒,并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先建立初步的感知。再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在任务活动中理清十二章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依托“项目化学习”把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同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借此达成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词:论语微专题,文言基础,诵读,经典研习,当代价值引言:论语十二章隶属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先秦诸子散文研习角度承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
2、家争鸣”,汇集了儒、道、墨三家的若干经典篇目,包括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孟子一章、礼记一章,道家经典老子四章、庄子一章,墨家经典墨子一章。选文容量很大,所涉及的思想深刻,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和教材“单元研习任务”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三个方面:梳理诸子观点,赏析各家行文风格,传承先哲思想。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根基的理解,结合现实情况领会先秦诸子学说对自己砥学砺行、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微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彼此间并非是孤立的教学,在诸子的思想、言说方式、行文风格等方面都会有相应内容的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
3、思辨能力。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初、高中统编教材都选编了对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可前后勾连、温故知新。借助学生初中的学习经验,可在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来梳理并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明确文本内容,进而培养文言阅读语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任务活动去概括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并逐步深入地探究文本内容,把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思考其思想的当代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培养理性思辨精神,将其转化为自己为人做事的准则,践行君子之风。中华经典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典作品的研习过程
4、就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洗礼的过程,所以要关注经典作品研习的方法,促成研习目标的最终达成。笔者结合论语十二章微专题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类经典作品研习的一些思考。一、树立“项目化教学”理念,明确经典研习意义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是一次“项目化教学”理念的实践尝试,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围绕“论语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开展了具体的任务活动。并且借鉴“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设计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伊始,笔者设计了带有任务驱动的情境导入:“2023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谈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
5、续发展等问题,这些从人类全局出发的思考,彰显了我泱泱华夏的大国君子之风范。这一高尚品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同学们已经在初中的论语学习中初步感受了孔子好学之品、君子之德。今天,我们将继续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之旅,学习孔子如何修君子之德,施君子之言,从而努力让我们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君子。请记录学习中的点滴体会,最后汇总成一段500字左右的学习感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明确学习任务,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整个专题的主题“论语思想的当代价值”是根据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阅读疑惑而确定的。论语属于语录体,由于语录体具有篇幅短小、多论断而少有阐释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梳理文本中产生了很多疑惑:如什么叫作克己复
6、礼?”“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克己复礼?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孔子提倡的仁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等等。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继续施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了探究阅读和理解论语的方法和结合论语,评论相关社会现象,探究先哲思想的当代的价值这两个学习任务。进而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活动均以学生的团队学习为主,教师只需作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团队的活动,认真思考、交流、表达。借由本次教学,不只着力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内心种下了一粒思想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并不会过时,并不是只出现在历史文化典籍里,先贤的
7、思想历经千年依然能滋养现代人的思想和心灵。而且这些思想也没有定型,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生经历的丰富、视角的拓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汲取先贤哲人的思想结合当代的经验,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这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重任,这也正是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意义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
8、蕴,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落实“项目化教学”措施,深研经典文本内容新教材提倡“大单元教学”,鼓励老师进行“任务群教学”,希望勾连相似或相反的文本比读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和迁移的能力。新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为教学注入了活水源头。随着新教材的逐渐普及,广大一线教师都在积极学习并践行新理念,原有的“单篇独教”的教学现状得以改善,学生的阅读视野得以开阔。但是否“单篇教学”就不重要了?特别是古文的教学,全都适合大概率的群文阅读吗?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知识与现代汉语都有区别,如果这种古今文言句意理解的壁垒没有疏通,学生对文意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开始群文
9、的比读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吗?已有的教学结果已经显示出不合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的弊端,看似教学容量很大,其实学生大多囱冏吞枣,不得其解。这是有违教学改革的初衷的。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确可以提升言语实践和思维能力,但单篇教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没有单篇教学的“精耕细作”打基础,哪来群文阅读的拓展与提升?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单篇教学中夯实基础,依托群文阅读来促提升和发展,教学效果会更显著。特别是古文阅读教学,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先秦百家诸子散文”的阅读教学,各家的思想都蕴含在文言之下,再加上言说方式的差异,就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笔者采取微专题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借此深研文本内容,具体由
10、以下两个任务活动组成。(-)任务活动一:探究解疑,自主总结根据梳理环节呈现的问题,这一活动聚焦于单则精读,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惑,并且反思自己的解读过程,进而总结阅读方法。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先尝试自我解读,找出自己有疑惑的章则,清楚而具体地说明质疑的原因。组内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同时查阅相关专著资料(如李零丧家狗、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中对该处的解读,厘清概念,最终得出自己能够理解的结果。同时组员间进行分工协作,针对之前的“疑惑及理由”和“合理解读”的两项内容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在阅读论语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每一小组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班级汇
11、总,最终形成任务活动一的成果。整理如下:1.仔细考证、准确把握语义。如: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意思很好理解,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关键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学生间的意见不统一,大家就去翻阅论语译注,论语译注中给的解释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1。笔者适时补充相关内容: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
12、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翻译也可以理解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可真理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哲学概念,置于孔子似乎也不太贴切。其实,从“闻道”两字来看,近似于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道家所指的“道”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借助这样的考证,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深刻。22.注重语境的重要性。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距今年代久远,在语义的理
13、解上要考虑当时的对话情境,不能割裂地看待问题。比如颜渊问“仁”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面对颜渊如何才能做到“仁”的追问。孔子的回答中涉及了另外一个概念一一“礼”。“礼”具体是指什么,教材所选的十二章并没有讲清楚,此时就需要有语境意识,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就是生活在礼乐制度的时代,即使当时已经礼崩乐坏,但是他们的对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无需再解释一遍。而后人如果对当时的语境不够了解,解读时就会断章取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14、了孔子的原意。因此,在阅读时要有语境意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并尽量走进当时的交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当时的交流场景下孔子的真实想法。3.勾连阅读积累。在文本梳理环节已经明确节选内容主要围绕“仁”来进行论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论语其他篇目中出现的关于“仁”的论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的内容进行比读,学生便能明了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的。学生在了解这一点后,可以得出儒家的道德思想理念便是“推己及人”。而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概念也印证了这个理念。这样就可以做到古今融汇贯通,
15、从而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二)任务活动二:品析先哲思想,领悟经世之道。1 .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将节选的十二章则根据论述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完成表格前两项)。各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合作完成,再进行班级交流研讨,将最终确定的分类结果在班级呈现。表1任务活动二成果展示章则主题感悟第一、三、五、八章君子好学第一、四、六章君子品德(淡泊名利、注重精神追求。)第二、七、九、十、H章君子崇仁第十二章诗经的作用在完成前两项的基础之上,学生在组内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派代表进行班级分享。分享内容总结如下:(1)在“君子好学”这一主题中,学生通过孔子略带夸张的表达,强烈的感受到孔子对“道”的追求。时刻反
16、省自己的行为举止,向有德行的人学习,而且还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不能轻言放弃等。(2)在“君子品德”这一主题中,孔子强调君子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注重内在品德涵养的提升;注重内外兼修,既有质朴的品性也要提升文化修养;并且强调要有正确的“义利观”等。(3)在“君子崇仁”这一主题中,孔子提及的“仁”及“恕”更多的是指向自我修养,这点有别与孟子的观点,对比”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高娄上)可以感受到孟子主张要修炼好自身以有用于社会和国家。(4)第十二章中孔子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点出了诗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