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信用联社改革深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信用联社改革深度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省级信用联社改革深度研究报告一、各地省联社体量对比:合计超过35万亿元目前省联社仍在起着主导作用且具有公开信息可供查询的地区主要有23个,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宁夏与陕西等地区已组建辖区统一的农商行取代省联社,而西藏与新疆地区未披露相关信息。上述23个地区在2021年底的总资产合计超过35万亿,占据全部农村金融机构体量(超过45万亿)的76%以上。年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万亿元)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农商行拨备覆盖率2014年底22. 121.87%236. 52%2015年底25. 662. 48%189. 63%2016年底29. 902. 49%199. 10%2017年底32. 823.
2、16%164.31%2018年底34. 583. 96%132. 54%2019年底37. 223. 90%128. 16%2020年底41.533. 88%122. 19%2021年底45. 693. 63%129. 48%各地主要情况对比分析(单位:万亿元)地区总资产存款贷款旗下农商行旗下农信联社等成立时间数据浙江4. 003. 132. 438112004年4月不良率0.81%、拨备覆盖率523. 37%广东3. 803. 052. 06732005年8月2021年6月底,拨备覆盖率142. 76%江苏3. 572.822. 24592001年9月一山东3. 052. 431.64110
3、2004年6月河北2. 241.911.2942005年6月一河南2. 001.781. 12104332005 年数据截至2021年8月底四川1.801.450. 8899家2005年6月安徽1.701371.02832004年12月一湖南1.251.220. 791022005年5月山西1.421.040. 66100一2005年8月云南预计1.20万0.910. 67291012005年3月数据截至2020年底湖北1. 190.910.612005年7月一江西1. 10合计1. 60862004年5月广西1.090. 900. 7055362005年9月福建1.070. 840. 572
4、4432005年7月不良率1.28%、拨备覆盖率412. 59%辽宁1.000. 720. 4330302005年7月陕西预计1万亿0. 700382004年8月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贵州0.910.700. 5761232003年12月一内蒙古0. 680. 550. 442005年8月一甘肃预计0. 60万0. 4903937462005年11月海南0.310. 260. 168112007年8月吉林39132004年5月黑龙江0. 622005年8月宁夏一2005年11月一青海0. 12292005年6月(一)浙粤苏鲁四巨头均超3万亿:合计超14万亿目前有四个地区的省联社体量超过3万亿
5、,从高到低依次为浙江(预计4万亿)、广东(3.80万亿)、江苏(3.57万亿)和山东(3.05万亿),合计达到14.42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的经济总量虽排在广东、江苏与山东之后,位居全国第四,但其省联社的体量却位居全国首位。2021年全年,广东、江苏、山东与浙江的经济总量依次为12. 44万亿、11. 64万亿、8. 31万亿和7. 35万亿。(二)河北与河南均位于2-3万亿之间:计4. 24万亿另有两个地区的省联社体量位于2-3万亿之间,分别为河北与河南。其中,河北与河南的体量分别为2. 24万亿和2万亿,合计4. 24万亿。要知道,河北与河南的经济总量分别为4.04万亿和5. 89万
6、亿,分别位居全国第12和第5,因此河北地区的省联社体量也明显和其经济总量不匹配。(三)11个省联社的体量位于1-2万亿之间,合计接近14万亿除上述6个地区外,另有11个省联社的体量超过1万亿,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川(1.80万亿)、安徽(1. 70万亿)、湖南(1. 25万亿)、山西(1. 42万亿)、云南(1.20万亿)、湖北(1.19万亿)、江西(1. 10万亿)、广西(1. 09万亿)、福建(1. 07万亿)、辽宁与陕西(均为1万亿左右),合计接近14万亿。(四)经济体量与该地区的省联社体量并不总是能够对应整体上看,经济体量大的地区,其省联社体量并不总是很大。例如,经济体量位居全国第四的浙江
7、,其省联社体量却高居全国第一;经济体量位居全国第12的河北,其省联社体量却位居全国第5;经济体量位居全国第9的福建,其省联社体量仅位居全国第16。(五)各地省联社体系质量参差不齐农商行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各地省联社体系的质量。截至2021年底,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63%和129.48%,资产质量整体比较堪忧。但是从公布资产质量的部分地区来看,分化较为明显。例如,广东省联社的拨备覆盖率仅为142. 76%,浙江省联社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0. 81%和523. 37%,福建省联社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 28%和和412.59%,整体上看均处于较好的位置。(六
8、)省联社体系内机构变迁:农商行与重组整合是大方向省联社体系内机构主要分为农信社、农合行与农商行三大类。目前政策层面正着力推动农信社与农合行向农商行转变。所以我们看到,2008年以来,农商行法人机构数量已由2008年的22家增至目前的1596家,农信社与农合行数量则分别由2008年的4965家和163家缩减至576家和23家。与此同时,省联社体系内的机构亦在大幅重组整合,三类机构的数量合计亦分别从2008年的5150家缩减至2195家,呈逐年下降态势。目前的23家农合行主要分布广西(10家)、甘肃(5家)、新疆(2家)、陕西(2家)、内蒙古(2家)、河北(1家)、云南(1家)等7个地方。具体分别
9、为昆明官渡农合行、甘肃榆中农合行、天水秦州农商行、天水麦积农合行、甘肃宁县农合行、陇南武都农合行、石家庄汇融农合行、新疆石河子农合行、二连浩特农合行、广西柳江农合行、广西象州农合行、广西兴安农合行、广西平乐农合行、广西百色右江农合行、广西贺州桂东农合行行、广西平果农合行、广西桂林漓江农合行、广西宜州农合行、广西全州农合行、锡林浩特农合行、通辽奈曼农合行、陕西吴起农合行、陕西富县农合行。农信社体系的变迁(法人机构数量,家)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合计2008 年49652216351502009 年30564319632952010 年26468522329542011 年22652121902667
10、2012 年192733714724112013 年180346812223932014 年15966658923502015 年13738597123032016 年112511144022792017 年96512623322602018 年81213973022392019 年72214782822282020 年64115392722072021 年576159623二、省联社与农信体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农信社是合作金融组织的具体形式,而省联社的诞生既是农信社改革的产物之一,亦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博弈的结果。随着农信社改革的逐步推进,农商行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省联社改革自然也变得很迫切。大致历程
11、如下:(一)新中国成立前:农信社并非中国独创农信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的一种形式,其在德国、苏联等地区早有实践。中国的农信社历史则要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公开信息显示,1923年6月,中国华泽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省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农信社,而1927年2月我党在湖北省黄冈县则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二)初步诞生期(19501979年):农信社密集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把农民和农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中央决定在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其中,1951年5月,人民银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信社,以取代在农村领域广泛存在的高利贷机构。受此影响,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
12、和信用合作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开始组织成立农信社,仅五年左右的时间,农信社数量便达到16万家(1953年底全国各地的合作金融组织为20067个)。(三)收放调整期:1979年归于农行管理,1996年脱钩后归口央行管理随着农信社的密集成立,定位不清、盲目跟风等一些突出的问题也开始暴露,为此决策部门采取了 “放收”结合的政策思路。所谓“放”,即下放给基层组织管理(如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收”则是将农信社的管理权收归至国家。1、1979年2月,适逢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国家金融体制也开始改革,农业银行得以恢复,此后中央将农信社定位为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下级金融机构。2、1984年8月,农业银行起草
13、的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获得国务院批复,农信社被定位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同年8月6日,国务院105号文件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其合作性质,即恢复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不过归于农行管理的农信社,在定位上也离合作金融组织的特性越来越远。3、1990年10月12日,央行发布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农信社由中国人民银行委托领导和管理。4、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 1996) 33号),要求农信社与农行脱钩,改制成了由农民入股、社员管理的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农信社划归于县(市、省)联社管理,人行履行监管职责。!4!范并推动县联社履行管理职责1、央行接手后,针对规范农信社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农信社体系的运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