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79703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第24题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文字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结论性表述归纳总结全国卷第24题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1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3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

2、王”。这表明当时周朝分封制度受到挑战。4 .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品交易的需要。5 .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6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7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

3、。8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9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10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扩大了

4、周文化的影响力。11 .春秋战国之际,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因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12 .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文字的频繁使用。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13 .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1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

5、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15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16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17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18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6、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19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20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2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

7、统治。2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23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金德。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4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

8、政”贯穿着民本思想。25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27、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爵号。在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属于爵位的称呼。28、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9、官名。29、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反映的是先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老子的无为顺应自然”思想接近。30、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3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下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32、西周最高统治者既称自己为“王”,又称自己为“天子”,体现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3、西周时期,人们对“天”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天”的地位下降,这显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明人文意识逐渐增强。西周灭商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的作用。34、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相、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35、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