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内容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作品中的名篇,全文短小精悍,情感抒发水到渠成、流畅自然。作者情感集中表达落在一个“闲”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有三个层次即人、境、情,它包含了诗人对世人耽于功名的讽刺、对仕途不顺的自嘲和在逆境中自洽等多重丰富意蕴,同时也是苏轼自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闲”自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第四年创作的小品文,与初到黄州的失意孤寂不同,这一时期的苏轼已渐渐地从失意中调节出来,逐渐发现生活的闲趣。中国杜甫研究会原会长霍松林曾评: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足以见得此文
2、的精美。作者借月色起兴,与友人夜游承天寺,赏空明之景,品闲情逸致,面对这无边夜色却常常无人欣赏的现状,苏轼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闲”字是苏轼在全文中情感的集中表达,文中的“闲”具有多重意蕴,并最终指向了作者自适的人生价值观,试做阐释。一.“闲”人这里的闲人主要有两人,即苏轼和张怀民。这二人闲体现在哪里,又为何会“闲”?试结合文本内和文本外两个角度入手去分析。这篇古文的写作时间是夜晚,诗人宽衣解带正准备入睡之时,发现月光照进了自己的家中,于是感到很高兴,决定起来出去走走。“月色入户”这算是引起作者起行的原因,注意一个问题,苏轼在这里将月光拟人化了,讲月色像人一
3、样进来了他的房间,有何深意?以及这样看似平常的情景,又何以引发诗人“欣然”的感情呢?苏轼写作此文时,已是自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的第四年。轼在答李端书中提到了自己在黄州的生活:“占位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占位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J从信中可以看出这被贬之后将近四年的时间中,他几乎与外界隔绝往来,常常独自出游寄情山水,虽然不时被醉汉推操责骂,但是他却觉得高兴,因为人们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过往。平时的亲友在他被贬之后没有一个人写信给他,甚至他写了信寄过去也没有回应。他被从前的亲人朋友抛弃、排斥,所
4、任的官职是黄州团练副使并没有签署公事的权利,相当于地方长官的助理,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虚官,平日清闲无事可做,但他既不能离开此地,也不能签发文件,既没有实权又没有人身自由,可以得知他在黄州的处境是凄凉孤独的。交游断绝、门庭冷落,处于这样境遇的苏轼,看到不为他被贬而疏远他,像老友一样的月光来访,感到格外的开心和感动。谪居黄州的苏轼察觉到细微的月色入户,或无所事事,或忧思重重,他起身夜游,诗人出门之后想到无人与自己的同乐,于是去承天寺找了友人张怀民,恰好“怀民亦未寝”,这里作者与怀民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所以和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张怀民是苏轼的至交好友,也同样的仕途失意于苏轼之后被贬黄州,后因志趣相投,
5、与他成为好友,他具有和诗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固定的生活规律,什么样的人才会夜晚闲游,那必定是白日都无事可做的人,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闲人的“闲”有二人由于被贬官导致的“清闲”。人生幸事莫过于得一知己,苏轼与张怀民二人一同夜游,“相与步于中庭”,皓月当空,明净澄澈,月光映照在庭院之中宛如积水般空明,竹柏的影子宛如藻存交横。夜游赏景,雅趣非凡,此时此刻,官场上的不堪往事早已被二人抛诸脑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身居虚职,倒也落得清闲,处地偏远,倒也落得自在,正如刘禹锡所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且就随心,悠闲自在地过,由此可以看出闲人的“闲”中有夜游赏景的“悠闲”。苏
6、轼因反对新法而卷入党争,后遭奸人弹劾,银铛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又贬至黄州这样的偏远荒凉之地,亲朋好友皆势利不与他往来,张怀民也是继苏轼后被贬到黄州,后与他相识,成为好友。二人虽同被贬谪,生活困顿,却依然能够自适,在月色之中自我安顿、自我排遣,这样的境界是难得的,由此,闲人的“闲”还有笑对苦难,随遇而安的“安闲”。总的来说,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闲”的内涵就有以上三种。二.“闲”境古诗文讲究由景入境,记承天寺夜游除了人物的“闲”,文中的景物营造也体现着一种“闲”境。首先是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应该是秋末冬初的晚上。此时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来说,应是入寝的时间,作者将出游时间定在了清净少
7、人,朗月当空的夜晚,夜晚时间就是人休息的时间,不会有任何的杂事烦扰,我们可以说苏轼为本篇文章创作的时间背景设定的是一个“闲时其次人物和地点,人物有两个,苏轼和张怀民,两人是志趣相投的至交,这两人同被贬谪,身居闲职,是为“闲人”。一同散步的地点在承天寺,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平常清净少人,是个“闲地”。最后是文中所选择的景物,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几字,读来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苏轼主要选择描写的景物是月色,但是这句话里却没有提到一个月字,而是从侧面表现月色“空明”的特点。庭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水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林和柏树
8、的影子。作者写月光如积水本是静态美,但是他又往里面又增加了招摇缥缈的水草,庭中积水并非如平镜一般,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更添加一丝层次感和美感。诗人看到庭中如水的月色,短暂地晃了神,这庭中的是倾泻的月光还是积水呢,那地上的黑影是水草还是竹柏呢?诗人将自己的想象和眼前的实景相融合,这一句既有他对月色的迷醉,又有他“盖竹柏影也”式的回归现实的清醒。一个“盖”字写出了作者的沉醉和迷幻,也写出了他从虚幻水体中抽身而出的过程,演绎了诗人微妙变化的心理轨迹。作者将月光倒映竹柏在承天寺庭中这一景象,比作藻存交横的积水,巧妙而又具象地写出了月色空明的特点。“月色如水”是常见的写景比喻,这并不出奇,
9、但是苏轼笔下的月色却有空明”的特点,再试着分析“空明”二字的内涵。“空明”除了有描述月光、水波等自然景物状态之意,还是佛禅哲学用语,指洞彻而灵明的心性。苏轼在他其它作品中也曾使用“空明”二字,如前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海市诗中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喜爱澄澈空明的自然之境,同时这也是他身心状态的观照。记承天寺夜游里的“空明”不单指眼前景色的空灵明净、空旷澄澈,更指作者内心的空明,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之所以能够感受到月色的澄净,正是因为他自身的心境和情趣。如水般空明的月色,不仅让苏轼沉醉,也让苏轼洗尽铅华,焕新身心。这样美的月色,其实日日可
10、见,随处可见,但是却少有人有兴致来欣赏它,作者以其独特精致的审美体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下迷醉图作者没有用瑰丽的辞藻来描写月光,但是从这简短质朴的十八个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月下情怀,原因之一是因为此文是作者最真实的感情的流露,是他审美情趣的最直接体现,作者因有“闲趣”而能发现日日可见的景象中的美。总的来说,作者依靠“闲时”、“闲人”、“闲趣”三个层次的叠加完成了对本文“闲”境的创造。三.“闲”情全文的情感抒发集中在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在这里说的“闲”字包含了多重的情感意蕴。第一层是对汲汲于功名之人的讽刺,日日都有的月色美景世人却因功名利禄扰心而无缘欣赏,白
11、白浪费,苏轼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惋惜和讽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苏轼是否把自己剔除了“汲汲于功名之人”的行列呢?结合苏轼的为官经历,试分析他此时的心理。苏轼早年及第,有四十年的时间,他一直于宦海浮沉,有官至翰林学士的荣耀,也有位列虚职的辛酸。他本人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前期是一直在仕宦道路上兢兢业业的,北宋时期,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主张实行变法,苏轼因不同意新法而自请离京到杭州、湖州任职,虽然他离开了朝廷但是他依然没有对国事置之不理,坚持议政,忠直谏言,最终因政见不同被御史台弹劾,诬陷苏轼的部分诗文讽刺新法,苏轼等人入狱受审,为此差点丢了性命,历史上称为“乌台诗案”。经朝中多人求情劝
12、说,神宗免苏轼死刑改判其任黄州团练副使,黄州位于湖北黄冈的长江边上,在北宋时期它只是一个荒凉的小镇,专门用以发配戴罪之臣。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几乎破灭,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他心灰意冷,孤独无助,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感情基调孤寂凄寒,是苏轼被贬初期时,从生命危机脱险的惊魂未定、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绝望悲伤,受人弹劾的百口莫辩等多重心理的真实写照。失意的人生、偏远的处地,让苏轼逐渐隐藏自己的入世思想,开始向佛老思想靠拢,以寻求精神的解脱,自我的救赎,这期间他逐渐完成了从朝廷官员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角色转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13、,这时的他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混沌忧伤的苏轼,而是学会了自我调适和排遣苦难的苏轼。他感慨的对象不仅有“熙熙攘攘,为利趋,为利往”的官场之人,还有前半生执着于建功立业和深陷于官场失意而无法自拔的自己。第二层是诗人好景在望的自得,文人在人生逆境的时候一直有寄情于山水排解忧思的传统,由此创作的名篇也是数不胜数,在苏轼的失意期间,他一直借山水自然来调节自己。夜半少人,溶溶月色,月光明净澄澈,与竹柏之影交相辉映,空明的自然美景与诗人旷达的心境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诗人暂且将外物忘却,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世人皆忙忙碌碌,为功名利禄所扰,而我却能静下心,欣赏到了多数人没有发现的美景,苏轼此时是有一种自得的心理的。第三
14、层是对自己和友人仕途不顺的自嘲。苏轼这里的自嘲带有两层含义,一是无法实现“致君尧舜”政治抱负的苦涩,二是被迫接受残酷现实的无奈和自我调适,要理解苏轼在这句话中表达的自嘲意味,就得探析他不想当“闲人”而又被迫当“闲人”的矛盾。前面我们提到,苏轼自从早年及第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后因和朝中同僚政见不同而转到地方工作,但是他依然关心朝政,时常进言,可以看出苏轼并不是一个想当“闲人”的人。被贬黄州后,苏轼的心理逐渐发生了转变,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文中表露的他的心迹也是一直处于出世和入世的徘徊之中,在无力改变现状的境况下,他只能被迫自我排遣,以一种自嘲的口吻抒发自己的情感。以上三种内涵就是苏轼的“闲”中主要包
15、含的情感。四.“闲”与苏轼的自适人生观面对生活的挫折,诗人始终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苦难,于失意生活中不断的自我排遣。虽然被贬黄州,但面对承天寺的美景,诗人没有因为现实的不如意而郁郁寡欢,无心欣赏,而是欣然起行,陶醉于美景,并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闲”字是他于困境中展现的自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寓居黄州期间是诗人创作的高峰阶段,这一时期苏轼创作出了他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足以见得被贬黄州的经历在他诗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自适”并不只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在他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其他作品也有体现。试作例举:面对出行之中不合时宜的风雨和人生中的狂风暴雨,他仰天大笑、阔
16、步向前,写下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乐观心境一览无余;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时,顿悟个体于天地之渺小,他写下赤壁赋,阐发“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旷达情怀;观赤壁之战旧址的苏轼,忆周瑜当年雄姿英发时,伤感如今自己年岁已老却功业未成,却依然能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展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超然境界;世人蝇营狗苟,不过为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此,苏轼给予无情的嘲讽,面对满目的江南春色,苏轼于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却因门童熟睡,只得望江思索人生意义,于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表达出世意志。如此种种,都是苏轼自适人生观的体现。黄州虽然是苏轼被贬之地,但是也是苏轼创作的巅峰之地,他在黄州所写的诗词文章,多是豁达乐观之篇,是苏轼自适人生观的形成之地,记承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