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智襄子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智襄子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智襄子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攻,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 规。智国闻之,谏日:“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日:“难将由我。我不为难, 谁敢兴之!”对日:“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无乃不 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 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 事之变矣。“康子日:“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 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弗与? “桓子日:“无故索地,故弗与J任章 日:“无故
2、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 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日:“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将出,日:“吾何走乎? ”从者日:“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日:“民罢力 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从者日:“邯郸之含序实。”襄子日:“浚 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理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 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畛枣,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
3、二子,日:“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 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日:“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 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 三家分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 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B.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
4、我 /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C.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 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D.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 我/不如与之彼/史于得地/必请于他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指治理国家、执掌国政、处理政事,也指执政者。文中指智襄子 执掌国政。B.仓库,古代藏谷物的处所为仓,藏兵器、兵车的处所为库;现代还指储 藏其他物资的处所。词义扩大。C.阳,指水的南面,晋阳因城池建在晋水之南而得名;也指山的南面,如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修乘,古人乘车时,修乘在车右陪乘
5、,负责行车安全。如鸿门宴樊 哙担任沛公的“修乘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在蓝台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智国劝谏智伯做好防备,免 招灾祸,他却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接受智国的建议。B.智伯向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和谋士都担心招致进 攻,选择出让土地给智伯,暂时免于灾祸,等待事情变化。C.赵襄子没有同意把蔡、皋狼两地给智伯,招致三家进攻。他没有采纳随 从的建议逃奔长子城和邯郸,经过权衡后,选择退守晋阳。D.智伯、韩康子和魏桓子兵围晋阳,引水灌城,魏桓子、韩康子二人经张 孟谈晓以利害,才产生动摇,终于同意与襄子结盟,灭了智伯一族。13 .请把文
6、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译文:(2)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译文:15 .赵襄子经过权衡后选择退守晋阳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 A11. C12. D13. (1)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 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2)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 他回城了。14. 长子城虽近且坚固,但百姓修城已力竭,无力再全力守城;邯郸城虽富足,但却是搜刮百姓而来,如今若去投奔将会带去战争,不得 民心;晋阳城是先主叮嘱过的大后方,有先主布防,城坚粮足且得了民心,可靠。
7、【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谋士段规说:“智伯贪财好 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他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一旦习惯于 贪求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土地。“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韩康子”是“请地”的对象,作其后置状语,不可 断开,排除BD;“将伐我”,“我”作“伐”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16.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阳,指水的南面,晋阳因城池建在晋水之南而得名”错误。阳,指水的 北面。晋阳,因城池建在晋水之北而得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 “经张孟谈
8、晓以利害,产生动摇”错误。原文“我心知其然也”,说明二 人内心早有犹疑。故选D0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与”,给予;“骄”,使动用法,使骄傲自大;“择”,选择;“图”, 图谋;“阴”,暗中;“期”,约定;“遣”,送。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长子近,且城厚完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可 知,长子城虽近且坚固,但百姓修城已力竭,无力再全力守城;由“邯郸之仓库实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可知, 邯郸城虽富足,但却是搜刮百姓而来,如今若去投奔将会带去战争,不得民心;由,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可知,晋阳城是先主叮嘱
9、过的大后方,有先 主布防,城坚粮足且得了民心,可靠。【参考译文】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宴饮。智 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谋士段规。智国听说后,劝谏道:“主公没有防备, 灾祸就一定会来!”智伯说:“灾祸要由我才能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发起灾 祸!”智国说:“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使他人的君主与其谋士受到侮辱,又不防备, 说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智伯向韩康子索要 土地,韩康子不想给。谋士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 土地,他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一旦习惯于贪求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 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会用
10、武力对付别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灾祸, 等待事情发展变化J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 地。智伯大喜。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 么不给呢? ”魏桓子说:“无缘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 无故地向人索要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会 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视敌人,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 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 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又何必单单 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
11、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 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裳子不给。智伯大怒,率 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 ”随 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J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竭地修好城 墙,又拼死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 ”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 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 还是到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过的地方。”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 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包围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 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赵襄子派
12、张孟谈秘 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 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 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 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 么妨碍呢? ”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 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提放水冲淹智伯的 军队。智伯的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 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全部诛灭 智氏宗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