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2 .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
2、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 .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6 .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 .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
3、似疾病的鉴别点等。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考点内容整理1 .中医学:是发祥和成熟于中国,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2 、 最早、第一部“典籍(助理不考)名称类型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
4、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千金要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金元四大家以及所代表的派别分别是: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刘完素寒凉派、朱丹溪滋阴派。3 .整体现念: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4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5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6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7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如风寒表证、脾胃虚弱证等。8 .症:指
5、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舌苔、脉象等。9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胸痹、消渴、积聚等。10 .辨证论治过程:因证立法、随证选方、据方施治。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一、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以人一自然(环境)一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
6、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1)、黄帝内经后世分为素问灵枢,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成书:战国至秦汉时期作者:非一人一时之手笔贡献: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建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2)、难经(八十一难经)成书:东汉作者:秦越人(原题)贡献: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补充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3 )、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书:东汉作者:张机(字仲景)贡献:六经辨证外感热病伤寒论脏腑辨证内伤杂病金匮要略创立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
7、纲领和有效方剂(4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收录药物365种,根据养生、治病、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奠定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1) .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一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2 )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一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
8、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3 )期清时期(1368-1911年)一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明代医家: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赵献可(字养葵):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的作用。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L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统一性,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
9、进行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认识。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人在自然环境之中,天地阴阳二气不断的运动变化,人的生理活动必然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物人自然人一社会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
10、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1、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3、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发
11、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4、辨证与辨病结合。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对证的辨析,以确定证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与辨病都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定证候,一为确诊疾病。(临床诊治原则:辨病为先,辨证为主)。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
12、、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L形象思维既是认识过程,又具创造过程,常可产生形象联想、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等意象思维:审察自然界的天象、气象(气候)、物象(物候);测知人体的藏象、舌象、脉象、病象(证候)等变化。2、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3、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
13、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1、整体宏观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三)、变易思维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1、恒动变化,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法则、纲领、根本和内在动力。2、动静相召变易思维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同时注重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