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3007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悦读】谭嗣同潼关赏析及备考集锦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词句注释】1 .潼关(t6nggun):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2 .终古:自古以来。簇(Cf1):丛聚。3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4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白话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o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

2、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作品赏析】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之要冲,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这座雄关险隘,踞坐山腰,下临黄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交通之要塞。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起句不凡,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终古”二字,从时间着手切入,使全诗顿时呈现出历史

3、的苍茫感;“高云”则由虚而实,转写眼前之景;“簇”的意思是簇拥、环绕,写出了城关上浮云的围聚不散。对于写城来说,“不言高而自高”。至此,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高高的潼关城雄踞着,顶上浮云盘绕,仿佛亘古以来就是如此,多少人世沧桑过去了,这片片云团却像一直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轮转变幻第二句作者把高远的视线收拢回来,由静入动,“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划破了古老关隘的寂静,也把诗人的形象推到我们眼前:谭嗣同,这位少年豪杰,是如此意气风发的扬鞭策马,疾驰而来,那跃马山岗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那股少年的豪气扑面而来。全句有声有色,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画面中少年的勃勃英气和飒飒英姿一扫第一句的

4、暗晦而激活了画面的亮色,也为三四句的抒写怀抱,自然而然地作了铺垫。“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作者从第二句的抒写时令和行程转入对山河的描绘,“河”指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一过潼关,便从峡谷一下流入辽阔的平原,这大河已经在旷野中奔腾了还深感到束缚!这是多么狂放不羁的思想啊,放在今天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就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这诗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当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

5、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甲午战后,

6、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成六君子”。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今辑有谭嗣同全集。【书法欣赏】【备考知识梳理】背景及内容全解: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练习题:1用自

7、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2 .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3 .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互补,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2分)动静结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4 .请赏析“簇”字的妙处。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

8、的热爱。5 .从修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鳌不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6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7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

9、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答: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8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9 .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分析:D全诗豪迈奔放。1().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浪更比一浪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分析:B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