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反思这设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次先说一说提升的地方,再说一说整体上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立意。受到崔老师和袁老师,马老师的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时代发展呼唤新思想,思想不断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我给了本节课加了一个副标题,汉代治国理政思想的调适。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预习检测上,结合崔老师的建议,我把预习检测的题,设置为,第秦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治国思想,汉初统治者采用什么治国思想,汉武帝采用什么治国思想都能初心如雪,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能够感受到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思想变化了,然后由此导出本节课的学
2、习,治国理政的思想为什么会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深刻的影响?思想明晰了以后,整个课的线索就明朗了起来。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一节课的线索和思想的确立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重要,以前只是在别人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以及自己模模糊糊的感受中,认为必须要先想思想,但是此次的实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头脑风暴。真真应了那句话,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存在的问题:汉朝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明晰了,但是与现实结合,仍然没有绕到主题上来,与现实结合,可以说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形势不同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思想,这本身也是一种时代发展,唤要求新思想的一种体
3、现。不得克用了三个标题,变一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变一一思想内涵的革新,变一一社会发展的向导。表面上看起来,整节课的线索突出一个变字,但是并没有特别的突出时代发展呼吁新思想这一个主题。二,整体框架明晰。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一轮复习为一个整体的框架。你先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不敢也不确定这节课我到底会讲成什么样子,因为一轮复习的课和新课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是这节课我非常的明确,一轮复习课的框架先干什么在干什么,我想这也是一种提升吧。具体表现在,课前先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都是书上非常简单的内容,然后设计材料问题情景,让学生来回答问题直接运用。重点突出,该深入挖掘的地方一点儿不落,然后该简单一笔带过的地方不
4、要拖延。最后对,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梳理,不仅仅是对汉朝,而且是糅合了百家争鸣,到秦朝到西汉,再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个线索,让学生能够对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回顾。存在的问题:因为想着一轮复习要照顾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所以我在最后设置了一个知识连接,让同学们回顾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积极有为的治国措施,这一个点我认为很好,但是老师们看来却是显得太多余,太突兀。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思想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这个框架里走不出来。虽然学生能够回答出汉武帝的有哪些治国的举措,但是呢,与本节课的主线,时代发展呼吁新思想思想,思想只有融合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新的生命力,相距太远。
5、还是那个毛病啊,不敢大胆舍弃!三,重难点的选取和突破上。这次教学设计这一点是进步非常大的,本节课作为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重难点必须要结合本节课以及整个单元中的位置来进行考虑,单元的标题是中国闯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演变,本节课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如何演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要突出儒家思想,糅合创新,包容吸收发展的,这样一个线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把儒家思想对先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设置了两段材料,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有哪些?而且是材料分析题,所以糅合了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材料,审题的做法。但是也仅仅
6、是止步于此了。存在的问题:对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那两个学生活动仍然是不想舍弃,所以导致重难点有一点被冲淡,仍然保留了儒家思想如何发展的这个问题,同时对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放在了董仲舒的主张后边,其实仍然是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的。而且课件上明确的点出了,评价都能出现儒学的内容,包括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同学们很好解答,因为我有教学设计,让学生说出董仲舒的思想如何顺应了汉武帝的统治要求,但是消极的方面就需要学生自我感受,自己说出评价显得有点太突兀。所以整个合起来看,都能说新儒学内容的评价,和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内容仍然是传统的课的形式,并没有太大的革新。其实完全可以更大胆一些,为了
7、突出主线来进行,教学材料,教学环节的设计,把一些不相关的内容,统统舍弃掉,可以采用一笔带过,简单的提一下的方法来进行。四,材料的选取运用上。这次课的设计我大概用了四个材料群。第一个材料群是三个小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清朝汉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社会状况,然后由此说出汉初的无为而治起到了什么作用”。设计的目的是将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淡化,然后突出时代发展推动思想的变化这样一个主线。简单的带过,是为了引出后边汉武帝时期的国家统治,奠定一下基础。存在的问题:我引用材料纯粹是觉得这段话说的很好,至于他跟教学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点还是欠缺思考,所以导致很多问题。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有材料来引导,每个
8、版块之间的链接仍然是用材料来引导,这节课能看下来就会非常的累,材料太多,太充实,太满。在讨论汉武帝是否真正罢黜百家独尊儒这个环节,我一共引用了三种材料,而这三个材料,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看材料,而是都结合课本就说出来了答案。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大胆的舍弃,虽然这些材料都是我费力巴巴从网上看了n多论文才选出来的。后边不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以及支持了这个观点的内容,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再展示在课件上。因为学生说出来了,非常简单,而且是课本上就有的内容。否则会重复浪费时间。五,崔老师和袁老师的评价非常的中肯,给我很大的启发。第一,每节课,每一个板块虽然有线索了,但是仍然要非常的明确
9、这个版块,你要讲解什么知识。比如第一个板块就要讲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介绍汉武帝时期遇到了什么样的时代问题,把其他的从秦朝到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状况,也就是讲解无为而治的这个内容删去。就给我很大的启发,以后再进行备课时,每一个板块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于突出整节课的主线设计有什么关系,首先都要考虑清楚,而不仅仅是依靠教材,简单的依托教材来进行教学设计,生搬硬套的设置教学环节。非常清晰的知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突出某个教学板块主题本身。还是得多问问自己,多进行教学设计,多反思,回头看。第二,思想内涵的革新状况板块其实可以讲两个内容。首先是从秦朝到西汉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变化是什么。其次是董仲
10、舒的新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它的融合创新变化有哪些,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给带出来。两个都是变化,只不过大不相同,整体上两个变化,又突出了从秦朝到西汉到汉初治国理政思想的变化这一个主题和重点。第三,至于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评价,这几个地方已经让学生说出,就不用再赘述,不能够重复,那么消极的评价就可以放在最后,单纯的简单的提一下就可以,否则会冲淡主题线索。教学是一种整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从头讲到尾。教学是对材料,教材的一种揉碎和重新整理的过程,肯定每一个环节都想照顾到是不可能的,优质课就是要突出一个新意。线索思路清晰,板块之间的内容清晰,才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标准。路漫漫其修远兮,力口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