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登泰山记》课件(共42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登泰山记》课件(共42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6课登泰山记课件(共42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姚鼐姚鼐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诵读登泰山记体会姚鼐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
2、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说一说,说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
3、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一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一、情境导入五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五岳之首”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二、知人论世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
4、、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姚鼐二、知人论世一一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病归、养双亲”为名,告归故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他这此的目的地泰山。泰山代表的是儒家精神。对儒家信徒来说,登泰山本身就是一个追随孔子的仪式。姚鼐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乎和清朝共始终。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桐城派的三大祖师是方苞、刘大施和姚鼐,以姚鼐文章最好。桐城派的文
5、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二、知人论世一一写作背景桐城派:方苞刘大概姚鼐二、知人论世一一写作背景义理“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J一一姚鼐复秦小觇书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考据(文章)辞章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三、题目解读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三、题目解读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
6、宋朝范仲淹)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记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
7、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阴:山北水南谓之阴当:在文化常识:关于“阴”和“阳”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衡阳湘阴淮阴汉阴淮阴(淮河之南)衡阳(南岳衡山之南)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口诀: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湘阴(湘江之南)汉阴(汉江之南)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
8、”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限:界限,这里指城墙磴:石级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9、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0、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循:顺着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几:几乎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段:负:背烛:照居:停着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
11、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珠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飘带的样子。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段: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乘、历、穿、越由循越复循遂至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由南麓一入中谷一道少半一越中岭一循西谷一至山巅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12、。登山路线: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三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戊申:丁未日的下一天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鼓:五更漫:弥漫稍:逐渐极天:天边采:同“彩”丹:朱砂绛皓驳:大红、白、杂色。偻:驼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
13、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蒲掷具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有关的古文化知识一一朔、晦、望与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14、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藉数十立者,山也。日出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日出时: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四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
15、往。漫失:磨灭缺失当:对着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有建筑一一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圜:同“圆”罅: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