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1.4给物体分类》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1.4给物体分类》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 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
2、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
3、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 .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2 . 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1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 .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
4、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儿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2 .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3 .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
5、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二、给物体分类1 .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2 .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
6、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1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
7、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3 .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
8、小组记录单。(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4 .解密活动。(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设计意图:通过
9、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三、交流研讨1 .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2 .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
10、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3 .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1 .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2 .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 .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4 .观察生活中
11、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板书设计】给物体分类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1.4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述是简洁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
12、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不同的橡皮、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
13、时,可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物体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2 .知道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3 .知道根据同一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不同。科学探究目标经历观察、比较,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经历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
14、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察、比较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杯、小螺母、大螺母、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4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 .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2 .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为什么3 .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4 .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二、探索:给物体分
15、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1 .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2 .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3 .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提问:这10种物体,我们可以用哪些特征进行分类。4 .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5 .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明确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5)记录单的填写,强调写编号6 .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7 .整理材料8 、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 .小组交流(1)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