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及思妇形象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及思妇形象的比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及思妇形象的比较摘要: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非一人一时之作, 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思妇诗数量众多,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情感真挚, 不事雕琢,自然本真。它传承于诗经,两者具有异曲同工 之妙,但却不甚相同,古诗十九首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它们彰显了不同背景、不 同时期、不同地域影响下的变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两种 风格不一,思念同心的思妇形象。对于了解先秦与汉代的文 化差异和价值观念都有特别的意义。关键词:价值、评价、 传承发展、思妇形象一、总论古诗十九首最早被录于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是 十九首无名
2、氏的抒情短诗的汇集。综合其内容,大体可分为 三类:第一类是离愁别绪、相思苦闷之辞;第二类是人生无 常、生命短促之语;第三类是知音难觅、援引无由之旨。它 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主要是是当 时社会上壮志难酬、仕途无门而四处漂泊、无所归依的落魄 文人。自十九首出现以后,便引起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对 它的评价,梁启超在谈到它的艺术成就时说到:“十九首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于三百篇相埒J历史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又都是 依据前代的文学样式而变化发展的。古诗十九首无论是思 想内容、艺术手法,亦或是语言魅力、审美情趣等都不同程 度地受到了诗经的影响,从而走出诗经的藩篱,取 得
3、了创新和发展,开拓了新的诗歌格局。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前人已多有论述。从诗歌渊源的 角度上讲,有“古诗,其源出于国风”,“十九首谓之风余, 谓之诗母”的崇高;从艺术手法方面来看,王夫之说:“采 采茉莒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 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陶令差能仿佛,下此绝 矣。”杨载云说:“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 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遗 意方是“;从诗歌史的价值地位上讲,张戒说道:“十九首 其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 诗人之本意也”,王世贞云:“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辞婉 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赵敏俐先生
4、则认为,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 人五言诗,从广义上讲属于乐府诗,近似于国风。古诗 十九首的许多内容在诗经中都可以找到出处和归宿, 尤其是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缠绵之情的抒发,二者极为相 似。然而,十九首却在其思想内容之上开辟了自己的新天 地,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特色,为后人留下了道不完,谈 不尽的思绪。总之,十九首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思妇形象都和汉乐 府一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便是从诗经传承而 来,尤其是十九首中男女相思的主题可以说直接传承于 诗经,但是经过汉代的培植、濡染,同时又融入了汉代社 会悲凉深沉的思想文化背景,使得十九首中的思妇更加 凄婉。古诗十九首与诗经中思妇诗到底存在怎样
5、的差 异,这将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二、对思妇诗概念的界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题材的作品占了很重要的位 置,而思妇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先秦时代, 存在于山水田园、咏物怀古、边塞等诗歌题材之外,源远流 长。关于“思妇诗”的概念,历代文人争论不休,但是归类 前辈的观点,大概有以下这三种倾向:一是康正果在风骚与艳情一一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 中将思妇诗界定为:“当命运把她们的丈夫逼向远方的时候, 她们总是在深闺中召唤征人游子,诅咒命运,永远唱着缠绵 而单调的相思曲。通常把这类妻子怀念丈夫的诗称之为思妇 诗。”二是肖大平在论诗经思妇诗的内容特征中认为, 从抒情主体方面来讲,思妇诗乃是相思之人
6、的哀怨吟唱,其 抒情主人公必须是已婚或者是已订婚的有想念之人的女子 所抒发的思念之音,这些诗歌不管是思妇自己创作,还是他 人代言,都是模仿思妇的口吻通过独具特色的形象而抒发的 切肤之痛。从抒情内容方面来讲,思妇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必须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只有在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的情况下所创作的诗歌才称得上是思妇诗。三是邓启华在离愁别恨思悠悠一一诗经思妇诗试说 中认为,人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现实生活的异常纷争、人生 命运的反复无常等诸多不幸致使亲朋好友的伤痛别离,从而 造成了无数深闺怨女的悲苦相思。古代的文人们记载了这些 女子复杂而悲痛的思想情感,于是就产生了今天我们所研究 的思妇诗。因此,
7、所谓的思妇诗就是以描写妇女思念远行在 外的丈夫为题材的诗歌。综上三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思妇诗理解为:在古 代,由于战争、徭役、游学等社会原因,导致了夫妻久别, 造成了人间悲苦,成就了思妇诗。再加上,我国古代人们的 观念并不开放,受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甚深,丈夫出门 远行以后,妻子只能独守空房,度过漫漫长夜,承受无尽的 相思之苦。思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我们 称那些以女子口吻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的诗歌为 思妇诗。三、诗经与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的比较“思妇”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象。在动 荡不安、硝烟四起的乱世,社会将她们的丈夫逼向远方的时 候,她们只能留守在家、
8、独守闺房、痛苦相思,表达对丈夫 的思念和牵挂,对现实不公命运的仇视,对红颜易老、岁月 流逝、青春不再的哀怨和对良人早日归来,夫妻团聚的热切 期盼。而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思妇又影射出不 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反映了当时民间底层的社会面貌 以及女性的日常生活状态。古诗十九首与诗经中都有 许多思妇诗,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马 茂元先生认为,十九首并非游子抑郁之歌,而是女子相思 之词,文笔的摇落,宛如一根绣花针,绣出了姿态各异的花 蕾,绝不雷同,也绝不重复。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诗歌题材 内容,但却殊途同归,反映了同一问题的
9、两个方面,即对游 子相思之情的抒发,宛若天成。由此可见,十九首中男女 相思的主题传承于诗经,但两部作品中思妇形象却各有千 秋。(一)诗经中思妇形象的特点诗经产生的时代,烽烟四起,外有脸犹灾荒之祸, 内有荒淫腐败之主,战争不断,国事纷争,徭役繁重,男丁 服役,女眷守家,周朝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维持生计要靠 辛勤的体力劳动,“你耕地来我织衣”这种传统的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使得丈夫成为家庭的劳动支柱。但是繁重的兵役、 徭役使得男丁不得不离家远行,留给妻子的自然是繁重的生 活压力和无休止的等待,留守在家的妻子要支撑起一片蓝天, 不仅要哺育子女,侍奉老人,还要劳作田间。因此,诗经 所展现的妇女形象大都是
10、朴实勤劳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们质 朴无华,勤劳善良。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 筐,嗟我怀人,真彼周行。”这是一位辛勤劳作田间采卷耳的 妇女,她希望用忙碌掩映内心的忧伤,但神情恍惚,采了又 采,采了半天,也未将自己身边的浅筐采满,因为她无时无 刻不在思念着远方的丈夫。最后她索性将所采的卷耳弃之一 旁,自己坐着痛苦地沉思、凝望、守候,“同心而离居,忧伤 以终老”,面对着如此繁重的生活劳动压力,身心疲惫、心力 交瘁,女子怎会想不起久别在外的丈夫呢?正是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形象的出现,使得诗经中 的思妇诗更加贴近现实,多了几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带有现 世社会的世俗感。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
11、其 期,曷旨哉?鸡栖于瑞,日之夕役,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这位女子日落归来,面对着傍晚鸡群回窝,黄 昏牛羊回圈的景象,而自己却形单影只,怎会不思念归家无 期的丈夫呢?怎会不期盼丈夫的归来呢?但家禽、牲畜回到 了自己的安乐窝,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冰冷无依的床榻。鸡、 牛、羊营造的是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象,思妇是人间一位普普 通通的民间女子,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而且她 们的等待又是无限期的,如国风召南殷其露“振振君 子,归哉归哉J这位女子疾首呼唤,热切守望丈夫的归来, 喊出了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再如小雅采绿:“终朝采 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檐。 五日为
12、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霰其弓。之子于钓,言 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醐。维鲂及薄言观者。”这首 诗里描写的是一位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如坐针毡的守望者 形象,女子凌乱不正的长发并不是因为没有“膏沐”,只是为 谁而容,她的青春年华,似乎就是一场无望的等待。而现在 君子“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日久见人心”,功夫不负有心 人,终于等来了良人的佳音,女子当然要留心于归沐,也就 无心采绿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封建传统的旧中国, 男子们选择背井离乡,东飘西荡,就是企盼实现自己生命的 价值,得到别人的赏识和任用,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 值又在哪里呢?她们一生只希望在最美的年华得到某一男
13、 子的赏爱,给她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所以女子们的化妆 修饰便是为了赏爱自己的男子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 素手”,或许就是迎接丈夫的最好礼物。她们生活的重心和意 义便是为了丈夫,丈夫就是自己生命灵魂的归宿,而自我并 不是人生的主体。而且诗经中思妇的情感基本上是质朴、 真诚的,她们的思念,醇厚自然,毫不掩饰做作,有少女的 含蓄畅想、少妇的热切怀想、老女的忧思苦想,无不率真自 然。(二)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特点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与诗经中的思妇具有异曲 同工之妙,但却不甚相同。十九首产生的年代是东汉末年, 与诗经一样都产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古诗十九 首中的吟唱者大多数都是漂泊无依的游子,
14、他们在现实尘 世中找不到心灵的寄托,于是便借思妇之口表达自己内心的 苦痛和彷徨。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不再局限于田间 劳作的妇女,他们将笔墨伸向了深闺别院,塑造了一批身居 内阁的思妇形象。这些思妇的周围是荒凉孤寂的社会环境, 心中是许久不见佳音的期盼,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寂寞、 孤独、悲凉的痴情女子形象。如行行重行行作为古诗 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可见他们分别之长久,距离之遥远,尽管“思 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J自己面临被抛弃的危险,但女子仍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板。”可见,她的思念之深以及她的 执着。整首诗都是质朴无华的语言,但却呈现了一个
15、痴情的 思妇形象。再如孟冬寒气至这首初冬季节,思妇自诉的 衷肠,浸透了刻骨寒意的至深至情。开篇就是“孟冬寒气至, 北风何惨栗。”孟冬降临,“愁多知夜长”,自己辗转难眠,守 望丈夫寄情的明月,良人是否也有“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情 意?但面对那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让人失望的家 书,她是珍重又珍重地“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看似简 单的行为却藏着人类内心深处婉转千回、坚贞如一的对爱的 守护。而凛凛岁云暮写的是思妇因相思而坠入恍惚迷离 的惆怅心情。“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J这位深闺女子大 胆直露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一种赤裸裸的痛苦呼唤。又 如冉冉孤生竹这首新婚久别之作。结婚之前,女子以孤 生
16、竹自比,希望嫁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丈夫。新成婚约、笃 定盟誓,却发现自己依旧孤独无依,只能用蕙兰自比,希望 远在他乡的丈夫能信守承诺坚贞不渝,对自己忠心不二,尽 早归来,不要让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蹉院中等待。然而, 末世之年,天涯各处,在外的游子可以驱车驾游,可以欢饮 “良宴”,被困在深闺中的女子,却只能独守空房、疑虑哀伤、 触景生情、望月怀远。眼看着青春已逝、岁月易老、红颜不 再,乱世相思的沧桑和无助,种种忧伤的猜想和牵挂便跃然 纸上,凄清、悲苦之情自然涌上心头,这体现出了她不愿让 自己的青春在等待中消逝的苦闷。(S)诗经与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的比较 由以上论述可见,十九首与诗经中质朴无华、清 理明媚的思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