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55298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国学相遇 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与国学相遇与经典对话走进冯其庸学术馆2012年12月9日,是冯其庸学术馆正式开馆的日子。它坐 落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锦绣公园前侧,是一座典雅的 灰白透景式现代建筑。外墙上的馆名是饶宗颐先生用篆体书写 的,十分醒目。“这幢学术馆与我们常见的故居不同。从空中鸟 瞰,就像是一方篆刻的印章,很别致。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 事吕启祥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在开馆仪式上,冯其庸说:“我们家乡提出要建造这个学术 馆,我觉得家乡的领导是有超前意识的,是意识到祖国的发展必 然要走向文化繁荣的一步。可是用我的名字为学术馆命名,我觉 得非常不安,我只希望今后学术馆成为一个文化的中心,充分地 用来培养家乡的年轻朋友

2、、年轻的孩子,让他们走上文化的道路、 学术的道路,使学术馆成为为人民创造文化、创造文艺的教育基 地。”学术馆开馆后,如今已十年有余。它的发展正如冯其庸所希 望的那样,成为江苏省一块知名文化地标、一所弘扬国学的场所。 “灼灼其华,成绩斐然,学术馆成为家乡的名片。”冯其庸女儿 冯幽若说:“看到父亲的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充分 的发挥和利用,我们感到很欣慰,这也是父亲最初的想法。”一块知名文化地标冯其庸的故乡前洲,是从古代江苏第二大湖芙蓉湖中浮 出来的一片绿洲。20世纪80年代,那里成为我国乡镇工业的发 端地之一。冯其庸常常说,我的根在前洲,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 乡的影响。“我就是前洲镇(现改

3、为前洲街道)上的人。具体地讲,在 前洲镇后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叫冯巷,又叫塘村。我是 这个村子上出生的一个农民,我20岁以前没有离开过这个村和 镇。”冯其庸说。学术馆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两层主体建筑面积2300多 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走进馆内序厅,迎面看到的是冯其庸先生的半身像,戴着一 副框架眼镜,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在学术馆二楼第一展厅,安放着一位母亲的胸像。这是冯其 庸特意拜托雕塑家纪峰雕刻的,并在雕像后背题写:“永远怀念 我的母亲。”冯其庸求学一生,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等。学术馆为此设置了五 个展厅,通过苦难童年、

4、艰辛求学、国专深造、寻求真理、京城 履痕、故乡情浓、提携后学、金石之父等八个部分,全景式地展 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书画作品,展品既丰富又精美。学术馆还设有图书文物藏品和多功能厅等区域。今年4月,新开馆的桂香书屋,是冯其庸学术馆的延伸部分, 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展出学术馆开馆后冯其庸及其家属捐赠给 家乡的文物、手稿、名人信札和书画作品等。冯其庸生前为建设学术馆无偿捐赠的文物、手稿、书、书籍 等物件1600多件。他的家属秉承冯其庸的遗愿,先后又向家乡 捐赠藏书两万册,文物及各类证书400多件,深切表达了冯其庸 及家人对家乡的拳拳之情。“冯老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对事业的孜

5、孜追求,都令我们非常感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认为,现在的冯 其庸学术馆不仅成为江苏省的一张知名文化名片,而且还成为了 一座国内知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基地。一座弘扬国学场所2012年10月,冯其庸先生获得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 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 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 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 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 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 传统,身体

6、力行,垂范后人。”冯其庸学术馆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永久实习基地。十余年 来,国学院和学术馆项目合作,共同成长,举办了多次国内国际 重要学术会议和高端学术论坛,汇集全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国 外知名学者,深入研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和优秀传统文化,在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用国学可以点题冯先生的学术人生,用国学也能理解冯先 生的学术人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说,“2005 年,冯先生早已办好离休手续,谁也没有想到,中国人民大学隆 重迎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就这样,国学造就了他 的又一次辉煌。”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 系来自冯先生的

7、建议。冯其庸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 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 博采众家之长。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冯其庸在无锡国专的学习经历有着密切 的关系。冯其庸曾说:“年轻时候,我读了 吾日三省吾身以 后,就每天记日记,每天要回顾自己一天读了多少书,一天帮人 家做事有没有做对不起人家的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冯其庸“大国学” 理念,提倡文字、文献、文明的研究思路,深究“人文学术新路 径”,全力建设“中国古典学”学科。“冯先生作为国学大家,其国学学术理念的核心是大国 学。乌云毕力格说,冯其庸倡

8、导从理念上,把国学与国家认 同结合起来;从学术上,“大国学”的研究必然是跨学科研究。 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掘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基础,探寻中华 文明绵延不绝的思想源泉,展现中华文明独具风采的永久魅力。2007年,在冯其庸的倡导和亲自努力下,入大国学院专门 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囊括了中国广大的北方、西北 和西南地区诸民族的语言、文献以及历史、宗教、文化,真正完 整组成了 “大国学”的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并很快有了可喜的 成绩。“当初我也是受冯先生大国学理念的感召,结束了长达 十六年的留学生涯,毅然回国筹建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华 大学中文系、清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说,“

9、冯 先生不遗余力地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学院的一大 重点和亮点学科,这一开创性的壮举对中国人民大学乃至在中国 国学的发展史上,都有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走出冯其庸学术馆,在隔河相望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尊冯其 庸的塑像,只见他脚踏碧绿的草坪,杖策孤征。正如无锡市惠山 区区长程松所说的那样:“冯其庸先生作为惠山的杰出乡贤,以 行走天地间,遍历名山大川,造就了一个文化学术的传奇, 成为中国国学的一面旗帜。”“冯先生是我父辈最有名望的乡贤、长者。每次见到他,乡 音、乡情就如春风般拂面而来。冯先生温润、儒雅、朴实、坚毅 的江南读书人模样,是已经逝去了的一代江南文人的杰出代表, 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沈卫荣感慨地说。(记者计亚男)(202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