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市立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制度院感三甲评审复评审修订版目录: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类别全院制度一感染防控编号GRFK-1-036名称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生效日期今年-O1-O1制定单位医院感染管理科修订日期今年-09-10版本第6版一制定目的保障口腔科医患双方诊疗安全,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使口腔科院感控制更加规范化。二适用范围口腔科三主要内容1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室保持整洁,每日诊疗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及物体表面及时清洁消毒;每周对诊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1次;诊室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或循环风机消毒,时间不低于60分钟。2
2、牙科综合治疗台及配套设施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随时处理;漱口痰盂保持清洁,每日用500mg1的含氯消毒液刷洗消毒12次。3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4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防止回吸污染。5进入口腔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灭菌。6凡接触病人的伤口、血液、破损粘膜、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器械、牙周治疗器械及敷料,使用前必须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达到灭菌水平,做到标识清晰,有效期内使用。7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
3、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镶子等提倡一次性使用;各类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水平。8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正畸模型等,送技工室前必须消毒。9麻药抽出后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提倡小包装。10无菌镜子干缸保存,4小时更换1次;车针盒,无菌棉球等一经打开有效期为4小时。11按要求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12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登记资料保存齐全。四参考文献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48号,2006年9月1日实施。2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帏/T367-2012,2012年8月1日起实施。3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2009年12月1日
4、起实施。4依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通知,卫医政发200573号,2005年5月1日起实施。5依据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506-20162017年6月1日实施。类别全院制度一感染防控编号GRFK-1-O37名称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生效日期今年-O1-O1制定单位医院感染管理科修订日期今年-Io-IO版本第5版一制定目的规范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及感染性疾病的院内流行。二适用范围感染性疾病科三主要内容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2严格“三区”、“两通道;且应标识明确C3严格
5、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病种分室收治,同一间病房内不准有两种不同病种的病人。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病室内应手卫生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5工作人员应严格防护规定着装。治疗护理特殊感染病人时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工作人员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应洗手一戴帽子一戴口罩(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一穿工作衣裤一换工作鞋后一进入潜在污染区;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戴护目镜/防护面罩一戴手套一穿鞋套进入污染区。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去手套一消毒双手一去护目镜/防护面罩一脱隔离衣
6、或防护服一脱鞋套一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于专用污染容器内)。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或手消毒一脱工作服一去口罩一去帽子一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6非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传染病区时,应经传染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进入传染病区的化验人员、会诊医师应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7每一病室设专用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8病室内地面和物表(如桌、凳、柜等)保持清洁、干燥、每日常规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抹布、拖把等清洁用具要专区专室
7、专用、有醒目标记,用后分别洗净、消毒(用500mg1含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冲净凉干备用。有明显污染时,随时去污(用吸湿材料)、再清洁消毒(400mg1-700mg1含有效氯消毒液),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细菌芽抱污染的物品用含有效氯2000mg/1-5000mg/1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9病人使用生活用品如毛巾、盆、餐具、便器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10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等经消毒处理方可排放。11每季度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报告单存档。12严格陪护、探视制度管理,一般不设陪护、探视。必须时,应由床位医师同意。陪护、探视应穿一
8、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等。13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四参考文献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48号,2006年9月1日实施。2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2012年8月1日起实施。3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7号,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类别全院制度一感染防控编号GRFK-1-038名称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生效日期今年一(H
9、-OI制定单位医院感染管理科修订日期今年-II-Io版本第4版一制定目的规范我院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二适用范围内镜治疗科室三主要内容1内镜室布局合理,设立病人候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清洗消毒区必须与诊疗工作区分开,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中心的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清洁消毒应当分槽进行;灭菌内镜全部由供应室集中处置供应,诊疗工作应在手术室或等同手术室的区域进行。3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于使用前能达到规
10、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4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清洗消毒设施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5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5.1 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隙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胸腔镜、膀胱镜、输尿管镜、宫腔镜和进入破损皮肤、粘膜的内镜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鼻内镜、耳内镜、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胆道镜、阴道镜等应当达到高水平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5
11、.2 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窥镜应沥干水份后再进行消毒或灭菌,强调上自动清洗机处理的软式内镜手工刷去污染和残留组织的步骤不可省略,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应当有计时器控制。5.3 消毒或灭菌后的内镜存储应符合要求;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消毒内镜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5.4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5.5 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5.6 每日诊疗工
12、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刷净、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工作台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6操作和清洗内窥镜时应穿防渗漏工作外衣,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防护镜和面罩,工作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7建立健全内镜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相关制度,明确职责,认真履行实施。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诊断、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8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应每日定时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并有记录。9从事内镜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四参考文献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令48号,2006年9月1日实施。2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2012年8月1日起实施。3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4依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办医政发2004100号,2004年6月1日实施。5依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2017年6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