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问题研究(论文)》1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问题研究(论文)》11000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策略研究结论2(-)研究背景2(二)研究意义2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3(-)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3(二)研究综述3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51调查对象52.调查方法5(二)调查结果分析6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6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6()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9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成因分析9(-)幼儿自身因素91寻求帮助的本能92 .被关注和赞赏的心理需要103 .规则意识的增强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104 .幼儿情绪发展10(二)教师因素111教师评价标准112.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式1
2、1四、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11(-)提升教师素养11(二)区别对待告状行为11()培养幼儿分享、合作意识12(四)进行家园合作13参考文献14绪论(-)研究背景幼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幼儿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幼儿开始逐渐沦为教师的附属。大班幼儿大多在5-6岁之间,这些幼儿在认知、道德评价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产生规则意识。他们“告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同伴的行为规范。幼儿从中班过渡到大班,像“抢夺物品”这类纠纷慢慢减少,“得到老师关注”“名誉维持”这样的纠纷趋于主导地位,但纠纷的存在,让幼儿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
3、但由于幼儿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以及独立判断事情的思维,为了服从教师的权威,博取教师的欢心,满足多种目的和需求,会不自觉地出现告状行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恰好说明了同伴交往的发展性,遇到问题不单凭“肢体动作”解决,而是寻找教师的介入,调解维持同伴关系。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班幼儿园的告状行为屡见不鲜,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幼儿的告状行为也不利于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多项能力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大班幼儿在行为上与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将以大班幼儿为例进行分析。鉴于目前关于幼儿告
4、状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对大班幼儿的专门研究不多,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例进行研究,有利于细化学术界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可以为大班幼儿教师提供一定的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从而使其更好地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幼儿的和睦相处,因而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研究意义鉴于目前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较多,但对大班幼儿的专门研究不多,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例进行研究,有利于细化学术界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将以大班幼儿为例进行分析,幼儿到了大班,即将面临身份的转变,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一小学阶段,新的身份对幼儿身心各方面以及社
5、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大班幼儿具有特别的发展任务,要全方位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已经成长了三年时间,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随之发展起来的还有幼儿的各种情绪,以及对自身和同伴的关注度。此时,幼儿具有了规则意识,道德感进一步增强,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告状行为隐含了幼儿多种情绪,多种心理动机,幼儿通过告状在说明情况,在寻求帮助,在表现自我,也有可能是带有不良心理的嫉妒行为。因此,弄清楚幼儿告状行为的真正动机,是教师恰当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关键所在,这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告状,可以解释为诉说状况。新现
6、代汉语词典将“告状”定义为:“一是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控告或起诉到法院告状。二是向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待遇。”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告状”定义为:原告与被告产生某种矛盾,无法自行处理时,依靠第三方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与成人告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徐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李多将“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当幼儿自身或他人受到同伴的侵犯;发现同伴的某种言行与幼儿园的规则、教师的要求
7、相违背;自己或他人与同伴之间有矛盾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人际互动行为。”由所查找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以上角度给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但据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的观察,大班幼儿不仅会在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时告状,还会在看到其他幼儿受到侵犯而自己无法帮助时迸行告状;当幼儿感受到自己不被关注,或者在与成人、同伴的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时,也会试图通过告状行为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本文将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幼儿自身或他人受到同伴侵犯;自己或他人与同伴之间有矛盾;感受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觉察到同伴的言行不合乎幼儿园的规则、教师或团体的要求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二)研究综述从进入
8、幼儿园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初入“社会”,几乎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总在探寻交往的方式。随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生理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大班,已经具备一定交往能力的幼儿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对规则有了浅显的认识,具有了个人价值观的雏形,因此,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交往互动,还体现着幼儿的自我价值观。中国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硕果累累,但较少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迸行区别研究,探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内在动机。而国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与之相关的是“同伴间冲突行为”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进行多角度研究。Brenner&
9、MUee1er在1982年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因为物品占用及使用问题导致的儿童冲突较为常见,占比最高。第二,因为行为缺失或不当导致儿童产生冲突。此外,在幼儿年龄持续增加时,引起幼儿冲突的原因也会出现一些规律的变动,因物体导致的冲突比重持续降低,因社会性原因而导致的冲突比重持续增长。”Many等人在1996年对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当幼儿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往往会迅速介入,主动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甚至很多时候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我国学者王梦亚在其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应对策略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存在
10、年龄差异,少见于小班,多见中班下学期及大班上学期。该行为存在频繁、复发等特性。告状是幼儿的一种内在需求,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体现了幼儿道德判断与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网。”刘丽(2019)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她谈到:“幼儿告状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的一种普遍行为,教师应当正视这种行为偏差,不能一味责怪或否定幼儿,而应该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让幼儿能够更加独立地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口】。”罗婕娜(2019)经过研究发现,年满三周岁儿童告状行为频发,主要是因为儿童的人际关系发生显著改变,该变化极易引起人际冲突。此外,儿童的生理心理不断发
11、展变化,道德感也随之形成,一旦发现同龄人言行与自身道德标准相违背,便会向老师或家长告状。路雪(2023)在其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应对方法探究中指出:“要正确适宜地解决幼儿告状行为这一繁杂问题,教师需全面了解告状事件背后的起因、动机、目的与类型,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后,再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应对方法。”结合以上研究发现,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并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幼儿告状动机以及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比较笼统地看待3-6岁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大班幼儿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对其告状行为迸行深入研究的却比较少,对教师面对大班
12、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应对方式以及正确处理方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学者主要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进行研究,但同伴冲突行为只是引起幼儿告状的一方面原因,所以并未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全面研究。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1 .调查对象笔者于2023年在宜宾市A幼儿园实习,该园有三个大班,每个班配有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笔者对该园三个大班的90名幼儿和其中13名教师及保育员进行观察记录,将他们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研究。2 .调查方法(1)自然观察法在进入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期间,意识到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与小、中班有很大不同,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研究兴趣。为了得到
13、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此调查由本人进行观察记录,另外的班级由带班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并且和教师达成一致,尽可能展示自然状态的表现。告状行为是一种现场行为,且有一定情境性,涉及原告、被告、第三方多人参与,运用自然观察法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2)案例分析法在本文中,案例分析法是观察法的一种辅助方法,本文将通过观察法搜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幼儿告状动机,得出大班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并且对幼儿的告状类型和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归类整理。(3)访谈法本文运用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目用谈话的方式能直接得到所问的问题答案,因此
14、本文在观察记录后对有疑惑或想要了解更清楚的地方对当事幼儿和教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此外,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告状的第一对象,他的反应,内心想法对调查研究很重要,目经常能见到教师,所以本文也对幼儿教师采用结构式访谈。(二)调查结果分析1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为了初步了解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笔者于实习第一周在该园三个大班教师的帮助下连续三天对90位幼儿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出大班幼儿三天告状行为日发生率(即每天发生告状行为幼儿数占受观察幼儿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一天内发生告状行为次数较多的幼儿人数,下面是这两项数据的统计表:表I幼儿告状行为日发生率统计表日期(单位:星期)三四人数(单位:人)5759
15、53日发生率63.3%65.6%58.9%表2高频告状行为幼儿人数统计表日告状数(单位:次)765432幼儿人数(单位:人)3410132231占总人数百分比3.3%4.4%11.1%14.424.4%34.4%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告状行为日发生率很高,每天都有超过一半的幼儿会向教师告状。根据表2,幼儿存在高频告状行为,结合实习期间的记录发现,每个班都会有2一3个告状频率极高的幼儿,且每天告状两次的幼儿占总人数的34.4%,告状三次的幼儿占24.4%,人数较多。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结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比较严重,且有部分幼儿每日存在多次告状行为,问题比较突出。2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两周的观察记录搜集到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事件136例,通过分析案例,发现幼儿存在多种告状动机,笔者将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七种告状动机:(1)寻求帮助大班幼儿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是会遇到许多自身不能解决的冲突,当与同伴发生言语上的冲突,行为上的冲突,以及现实与自身思想上产生冲突时,便会用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如洋洋和菲菲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看书、玩耍。有一天洋洋过来找到老师说:“老师你来看,这块积木不应该放在这里,菲菲非要这样放,这样搭下去就错了,你赶紧告诉他,让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