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州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一、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基本情况我市历史上旱涝碱灾害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德州地区共有盐碱地600余万亩。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是全省有名的后进地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成为当时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以中科院技术团队进驻禹城市改造盐碱地为标志,德州盐碱地开发利用掀开了新的一页。1966年,由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中央赴山东抗旱工作队,在当时禹城县以南北庄村为中心的13.9万亩重盐碱地区建立“禹城县旱涝综合治理试验区”,并于1975年列入国家科研计划。该试验区探索出了“以井保丰,引黄补源,挖沟排涝,平整土
2、地,种植绿肥、培肥改土,栽种林网,改革种植等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简称井、沟、平、肥、林、改)“,取得明显治理效果。1978年“禹城试验区井灌井排盐碱地综合治理”获全国大会奖,1980年“鲁北内陆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禹城试验区指出“这里取得的成就,对整个黄淮海平原开发,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从此,揭开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序幕。我市先后通过“井灌井排”“科学引黄灌溉”“鱼塘台田”等技术手段治理盐碱地,使土地盐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土地耕种收成大幅增加,副产品效益显现,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这一阶段是以禹城市(原禹城县
3、)、陵城区(原陵县)为代表,几十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盐碱地改造后主要用来种植小麦、玉米主粮以及棉花、蔬菜种植。截至20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330万亩,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240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基地90万亩,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在治理盐碱地取得成效后,我市将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心放到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对改造投入较大或不适宜用之前方法进一步改造的零星散落盐碱地,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四节一网”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运用生态农业、农业系统工程等原理和方法在存留盐碱地上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最主要的是发展了特色种植、循环农业、规模养殖等效益高、见
4、效快的农业产业,这些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也正是这个时期,德州成为有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00余个,涵盖畜牧、蔬菜、果品、粮食等多种农产品品类的农业大市。二、我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和做法经过多年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我市盐碱地基本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现在只有庆云县、乐陵市的个别地方仍存在一定面积盐碱地。例如,庆云县由于临海的地理因素,土地含盐和PH较高,作物产量相对较低。各地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做法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传统农业种养。以陵城区、禹城市、平原县等盐碱地改造较为成功的区域为代表,这些区域以种植主粮、蔬菜等为主,适合各种作物种植生长。(二)发挥生态效
5、益。以乐陵市为代表,结合盐碱地现有状况,乐陵市规划了占地700多公顷的乐陵马颊河省级湿地公园,充分发挥盐碱地的生态涵养功能。(三)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开发利用盐碱地均能够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如庆云县借助农田“暗管排灌”技术调节土地盐碱成分,使低产盐碱地变高产稻田。结合油葵耐盐碱,生长周期短的特点,推广谷、小麦轮茬接种油葵种植模式。乐陵市利用11万亩盐碱地,建造了集医药化工、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园,总投资额过150亿。三、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意见建议盐碱地是农村地区最后的生产、建设用地储备,应超前规划、结合实际、注重综合社会效益,真
6、正把盐碱地打造成米袋子、菜篮子、钱夹子。(一)注重科学规划。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农业、自然资源和水利等多部门,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应充分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养殖区域规划,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做到近期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开发与改造并重,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二)完善支持政策体系。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因此各级政府应制订出一系列鼓励开发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给予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调动群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吸纳社会资金,保护群众权益,积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开发。(三)注重生态优先。盐碱地开
7、发要注重发挥生态功能。对现有以芦苇荡为代表的湿地系统要严格保护。对可开发的要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品种,合理控制规模,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盐碱地区的良性生态循环,创建绿色农业品牌。对于生态湿地等可以探索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四)注重产业融合。积极倡导“种一养一加一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推进盐碱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把综合开发利用与休闲农业等结合起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可以探索发展集种植、养殖、旅游、科研、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联合体项目,用产业思维进行开发利用。(五)注重典型示范。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我市涌现出了乐陵市
8、“上虫下渔”的孟氏渔业,禹城市北丘生态循环农场,庆云县河谷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这些项目经济效益高,带动就业多,增加群众收入多,有较好的社会推广价值。像乐陵市孟氏渔业“上虫下渔”模式在全国有了30余处推广,带动效益明显。禹城市北丘生态循环农场模式已在滨州建立千亩牧场,在东营建立万亩农场,社会效益显著。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中,应该高度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业态。(六)注重耐盐碱品种种质资源库培育。要支持种业企业研发耐盐碱品种,降低改造土地成本,直接提升种粮单产。持续加大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力度,把适合的各类作物纳入种质资源库。同时要结合传统育种和前沿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现有的优质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采用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生物技术手段,创制突变群体,形成耐盐碱作物种质的创新资源群体。像我市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试验研究基地,开展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中度盐碱地上,马铃薯产量已经达到1704.1公斤/亩。在轻度盐碱地上,亩产已经达到5083公斤,经济效益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