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园文化内涵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园文化内涵阐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园文化内涵阐释有文化,学校便没有灵魂,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组成)。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学校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决定以充满人性光辉也更具人文关怀的儒家思想精髓为核心来塑造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精神,从而形成我们学校特有的文化系统。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作为统摄学校精神的灵魂,把教育真正作为一种人格陶冶的过程,开发人的潜力,丰富内心情感,
2、激发关爱同情,鼓励人性尊严,理解生命意义,树立人生信念和社会责任心。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内在精神、风气氛围的体现,是学校精神文化、教育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代表着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致力于提高未来国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为目的,以素质教育的精神为要求,为创建特色名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麻栗坡民族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立足边疆、放眼世界、自强创新、全面发展的特点。(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项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谐共进的原则,统筹兼顾的
3、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传承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建设严谨务实的良好校风,营造清新幽雅的文化氛围,形成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体现体现传统文化特质,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点,体现学校特色。(五)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1 .积累性和恒久性。积累性是指学校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过程,需要在不断发展中渐次积累,才能逐渐成形、厚重起来。恒久性是指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其一旦形成,就不会因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个别事件而改变,不会因为校舍搬迁、校长
4、更换、师生更替而终结。2 .多维性和整体性。多维性是指学校文化可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通常的理解是学校的物质、制度、行为、观念四个层面。整体性是指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的整体。3 .先进性。学校具备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优势,因此应该立足于本地文化界的高端位置,并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今文化的精华。4 .教化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5 .辐射性。校园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
5、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个作用导向作用。是由学校文化的先进性、教化性和辐射性共同作用决定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高尚的方向发展。约束作用。作为学校主体的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要受到既成文化的约束。表现为政治需要、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师生员工的硬性约束作用,办学理想、育人目标、价值取向对师生员工的软性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师生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论性格、情感,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都呈现出
6、多元特点。校园文化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学校集体,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的根本作用是育人。首先,学校的物质文化能够娱悦师生员工的身心;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能够培育师生员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学校的践行文化能够促进师生员工进一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传承作用。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学校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代代师生员工不断发扬、继承和创造的结果。作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文化对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强劲动
7、力之一。二、校园文化内涵阐释(一)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教风、学风1 .办学思想:有教无类,立德树人。有教无类。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子日:“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即我们今天倡导并努力践行的“教育公平“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J德是什么?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9、德的本义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要求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从“德”字结构上看,双立人“彳”(指行动)旁边是一个正直的“直”下面一个“心”(指思想),是行动上和思想上都必须正直向上、无所偏倚的意思。树人,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树人的目标,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文化本义是把一切想法、事情都变成“文”的、美好的。在辞典中,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
10、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德树人的内容就是“文”,就是要向着美好、繁荣、和谐的目标来塑造人。目前,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等于把历史文化发展的最高峰都汇聚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今天所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梦寐以求的理想都一一实现。这项任务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2 .办学理念:让每一位教师幸福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幸福发展。追求幸福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体现对师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与关爱。我校提出“让每一位教师幸福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因为它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时代发展之潮
11、流。因为只有教师幸福了、发展了,才能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健康成长了、成功了,学校才能有旺盛而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幸福的教师培育身心健康的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生缔造繁荣幸福的校园生机。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也是创新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地方,分享学校文化创新的幸福、分享人的生命成长的快乐、分享人类发展规律的成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别人难以体会的幸福。当我们走进学校、教室,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在一起分享着人的生命成长的快乐、人类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成果,这个得天独厚的职业生活就是教师职业独有的幸福之源。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说,幸福源自终身发展。所以说摆脱困惑走出倦怠的有效路径就是走上专业发展
12、之路,在发展中领略发现的奥妙,感悟成功的幸福。在发展中创造奇迹,赢得世界。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从生命教育的层面来看,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最初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认为人文是与自然相对。在西方,“人文”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道和人性尊严,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
13、人生幸福与人生责任。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一切从人出发的精神;是一种自觉地反省人生价值、自觉地担当人生责任、自觉地塑造健康人格的精神。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人类创造、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培养灵魂健全的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从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层面来看,如何培养一个精神丰富强健、能积极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人,一个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人,一个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的人,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责任、怀着一份敬畏,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从教育的理想层面来看,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
14、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实现人自身价值的不断完善与提升,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大分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完善人的精神结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拥有健康完美的人格。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层面来看,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适宜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
15、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3 .学校精神:处边地自强不息,治学问厚德载道。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为:天体(即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而充满活力,昼夜循环,四季交替,永无止息。君子也应效法天道运行努力向上,奋发进取,永不懈怠和停息。这是以自然界类比人生,虽然我们地处边疆,但我们绝不孤陋闭塞,更应不断求知,奋发进取而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度厚实和顺,品德高尚的人,要使自己像大地一样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才能够容载万事万物。作为师者,只有不断增厚美德,才能承载我们作为
16、人师的精神使命。4 .校风:博学不穷,笃行不倦。出自礼记学记篇,原文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O意为:广泛地学习知识永不停息;忠诚努力地工作而不厌倦。强调做人应该不断地求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才能,并且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忠诚地工作,不图名,不求利,做出无私的奉献,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5 .教风:明德近道,格物日新。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J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J康诰曰:“作新民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为:我们要拥有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靠近真理,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获取新的知识,弃旧图新,改恶向善,走向圆满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