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本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文本解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愚公移山文本解读一、感言识体,据体解读愚公移山选自先秦著作列子汤问,由战国时期道学家列子所作。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愚公移山是融合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代小说为一体的糅合艺术。其小说笔法体现在:文章体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发展脉络,以对话情节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行文线索我们可以概括为:移山原因(开端)一移山的准备(发生)一移山过程的艰难(发展与高潮)一移山成功(结局),整体脉络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结构。寓言叙述方式体现在:讽刺意味的使用。既然是寓言故事,必定是以假托之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反思。愚公与智叟的辩论过程及人物命名使二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告
2、诉人们原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道理,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之人,不要被自以为的聪明假象所迷惑,真相需要我们去透过现象去挖掘深层的本质。神话结尾的运用:虚构手法。战国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时期,各国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人们渴望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相信天人感应,因此人们创造出许多神并希望能借天神之力来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实现其愿望。因此,愚公移山以“天帝助移”为结尾,达成了愚公想要移山的美好愿望。由此可知,教学实施过程中若只简单植入文本而不去了解文体是不可取的,正如愚公移山预习部分首先便要我们先于文本了解寓言的特点。二、品味语言,悟得其神作为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讲述了年近九十的老翁带
3、领家人移山开路的故事,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这与文章的语言朴素之美是不可分的。其写作特点为:(-)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对比烘托。愚公和智叟的智愚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积极参加移山和智叟竭力劝阻的对比。开头叙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了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烘托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操蛇之神惧怕,却感动天帝助其移山,故事简单却极具感染力。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而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J愚公移山就是如此,既没有典故,又没有代字,也正因如此,才更为形象、鲜明、生动、传神、使人
4、有见话如见人,感同身受的效果。文本解读分析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地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地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三、跳出文外,知人论事鲁迅认为:“若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地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文本解读离不开作者以及他所处的背景,从而探讨文本内涵。列子是一位道学家,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儒家、纵横家等多种思想盛行,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愚公移山则体现了多家观点集合的风格。(-)道家思想体现。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不为,说的是人要遵
5、循自然之理,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愚公只做了“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愚公”,之后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可见其顺应天命,愚公遵循自然逻辑,顺天而行,诠释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二)儒家思想体现。儒家重视君子品行修养,以“仁、诚、恕、孝”为核心,并重视五伦规范。妻子称愚公为“君”,表示对夫君的尊敬,符合儒家五伦之道。愚公并没有责怪智叟的鲁莽,只表达了他对于移山的坚定观点,更显儒家“恕”的思想。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在宣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因此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但它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散失,现在流
6、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所注,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四、研读形式,着眼语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J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剖析文本,理解文本,还要通过学习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构建自我的言语系统。从语用的角度上讲,通过“对比”这一杠杆,撬动对人物形象的发掘。通过剖析愚公精神:知难而上、坚定不移、面对质疑,依然保持自我本色的精神这些已经不仅是愚公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解读到这里,相信这些“精神”已经走进我们的心中。不刻意去教,“精神”却又实实在在感受在心中。既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有了“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的融合。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是提倡挖山,而是旨在通过此故事告诉人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得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