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缺血性中风分析、总结、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缺血性中风分析、总结、评估.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缺血性中风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一、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60)制定。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制定。二、治疗(一)辨证口服中药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06g,生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IOg,菊花IOg,龟板先煎20g,生地15g,丹皮10g,白芍10g,天竺黄6g,胆南星6g等。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06g,生地30g,钩藤后下15g,菊花9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9g,川牛膝15g,川茸9g,丹皮15g,半夏9g,陈皮9g,桅子9g等。推荐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2次,或遵医嘱。局方至宝丸,每次1丸,每日1次2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紫雪散,口服,每次153g,每日2次。珠珀猴枣散:每次03g,口服,每日2次。(2)痰
3、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涤痰汤加减。制半夏9g,制南星6g,陈皮9g,枳实9g,茯苓9g,人参15g,石菖蒲9g,竹茹6g,甘草6g,生姜6g等。推荐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12次。复方鲜竹沥液,每次20m1,口服,每日23次。(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
4、服15g,附子9g先煎半小时等。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15g,生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9g,黄苓9g,山桅9g,夏枯草9g等。推荐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每次10g,开水冲服,每日3次。(2)风痰阻络证(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熄风化痰通络(化痰通络)。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紫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胆南星6g等。半夏白
5、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9g,天麻10g,茯苓12g,橘红10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川萼9g等。推荐中成药:中风回春丸,每次1218g,口服,每日3次。华佗再造丸,每次48g,口服,每日23次;重症每次816g。通脉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3次,口服,或遵医嘱。欣麦通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星篓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胆南星6g,瓜篓30g等。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枳实9g,厚朴9
6、g等。推荐中成药:安脑丸,每次12丸,口服,每日2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次。(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治法:滋阴熄风。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15g,山萸肉9g,钩藤后下15g,天麻9g,丹参15g,白芍15g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先煎30g,龟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参15g,天冬9g,川牛膝15g,川楝子9g,茵陈9g,麦芽9g,川萼9g等。推荐中成药:大补阴丸,每次6g,口服,每日23次。知柏地黄丸: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
7、每日2次。(5)气虚血瘀证: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澹,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黄30g,全当归10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茸6g,地龙9g等。推荐中成药:消栓通络片,每次25g,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脑安胶囊:每次2粒,口服,每日2次。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或遵医嘱。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4粒,每日3次,口服。注:可根据病情加减药量。2、中成药针对患者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类别的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制剂、银杏叶制剂、水蛭素制剂、苦碟子制剂、灯盏花制剂、丹参制剂等。3、中
8、药泡洗方药及方法:本法应用于有肢体肿胀的患者。复元通络液:川乌、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稀薮草、白芍、生甘草、木瓜、汉防己、桑桂枝、红花、川椒等。泡洗方法:将患侧上肢或下肢放入装入药物的桶中,桶中的药液以没过患肢为原则,温度保持在30摄氏度,每次泡洗30分钟,每天泡洗一次。三、疗效分析及总结缺血性中风是我科优势病种,约占全部患者的78%o通过数年的临床积累,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科共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1047例,其中治愈好转982例,占93.79%;未愈60例,占5.73%;死亡8例,占0.76%。其中风痰阻络型825例,占78.79%;风火上扰型22例,占2.10虬痰热腑实型98例
9、,占9.36%;痰湿蒙神型9例,占1.02%;气虚血瘀型272例,占30.84%;阴虚风动型96例,占10.88%o其中风痰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症状:我科收治1047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经过中医药辨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或痊愈。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骞涩、吞咽困难、概测智能等症状均可明显减轻,好转率可达97.3%。早期即进行正规的针刺、康复等辅助治疗后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征:2011年我科收治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辅助以西医治疗,配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可明显改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肢体肌力
10、、肌张力、咽反射等体征可明显改善。缩短了康复周期。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可明显的减少。理化检查:2011年我科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及早期进行针灸、康复等治疗后缺血性中风患者其MMSE评分及NIHSS评分、BI指数在治疗后可得到显著的改善。四、疗效评估中风后偏瘫、偏身麻木、面瘫、失语是其后遗症,致残率可达70-80%,重度残疾率高达30-40%,我们通过早期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对上述后遗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中风后肢体瘫痪不积极治疗,逐渐出现痉挛,严重者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中风后痉挛的研究依然是我科
11、今年研究的重点。我科在2011年主要以针刺患肢拮抗肌侧取穴基础上吸收现代康复学中有关偏瘫痉挛康复训练技术,引进较为规范的物理疗法(PhySiCaItherapy)设备,使物理疗法中的力学类疗法及作业疗法(OCCUPatiOna1therapy)应用于该疗法中,将针刺的被动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主动康复有机地结合,较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与单纯应用现代康复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联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康复疗法。随着临床上对认知功能损害的逐渐认识,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逐步被临床医生重视。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痴呆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科室在中风后认知功能损害
12、的预防及治疗方面以脑髓理论为指导,提出创新理论一髓虚毒损是病机关键,以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对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进行干预,并观察其用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在深入整理国内外认知功能损害、痴呆文献基础上,结合本科室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及干预方法,切实的评价了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干预的意义,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目前本科室针对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结合体针取穴及穴位注射等方法,在临床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着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我们仍需积极探索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案,为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一级预防寻找新的途径,是具有重要的经济及社会价值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