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家的用人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兵家的用人之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兵家的用人之道1.敬贤任能,大业必成(1)世不绝圣,国不乏贤(2)贤者所适,其前无敌(3)开国承家,小人勿用2.识贤选将,不可貌相(1)选拔将帅的标准(2)将帅常犯的错误(3)表里不一的假象(4)考能选将的方法3.用贤护贤,诚信当先(1)用人唯贤,举贤唯用(2)因能授职,各取所长(3)授之以命,施之以信(4)君主患军,乱军引胜中国兵家的用人之道人才乃兴业之本。在人事管理上,用人得当与否,对于事业之成败、兴衰,关系十分重大。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中,记载着中国古代兵法关于用人之道的丰富知识和精辟论述。这些知识和论述,是中国古代数千年间,关于管理和决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概
2、括总结。其中,有许多道理,诸如敬贤思贤之道、识贤举贤之道、用贤护贤之道等,对于当代乃至未来的人才管理和事业发展,都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敬贤任能,大业必成正确认识人才的价值,并树立尊重人才的观念,是选拔和任用人才的首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兵书,从不同的角度反免地强调了这一识贤、敬贤的道理。1 .世不绝圣,国不乏贤中国兵法倡导以忧国思贤之利,而戒之以忘贤国危之弊。相传由战国时期吴起所著的吴子一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
3、才,而群臣某能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悦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面有惭愧之色。(吴子卷上图国第一)其意思是说,魏国君主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之后武侯因此而面带喜色。吴起进谏说:“从前楚庄王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之后他因此而有忧色。申公问他:君主面带忧色,是何缘故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够得到他们做自己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能够得到他们做自己朋友的人可以称霸。现在我没有什么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可真是太危险了!这种情况是楚庄王所忧虑的事,而君主您却为之喜悦,我私下可真是感到忧惧呀。”于是,吴侯感到非常
4、惭愧。这里所说的楚庄王,就是号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那位楚国君主。他曾经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争得了霸主地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2 .贤者所适,其前无敌孙武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J(孙子兵法卷下地形第十)孙子把能够做到前进步为追名求利、后退不怕找来罪名,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利于国家的贤能之将,称作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托名为黄石公(又称圮上老人)所著的三略一书中,又把将帅之才称之为国家的命脉,因为他们能够克敌制胜,国家才能安定。所谓“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并进一步指出:“所任贤,则敌国震”、“贤者所适
5、,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二(三略卷一上略)就是说,重用了贤能之士,帝国就会为之震惊。适合于贤能之士发挥其才能的国家,就会所向无敌。所以,对待贤能之士,一定要谦恭而绝不可傲慢0尉缭子卷一战威第四:“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J只要能够选用贤能之士,不一定非要选择良辰吉日,也会办事顺利。六韬卷三龙韬奇兵第二十七:“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将帅是军队的主宰。将帅贤能,军队就严整;否则,军队就混乱。能够得到贤能得奖帅,就会兵强国昌;否则,就会兵弱国亡。在中国古代兵书中,还把从事管理的贤能之士,视之为英雄人物和国家的骨干力量。三略卷一上略:“国富
6、而家嫔,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国家富足、家庭快乐了,然后选拔出贤能之士去管理他们。所谓贤能之士,就是英雄人物。所以说,能够收罗贤能之士,敌国就会陷于困境。英雄是国家的骨干,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骨干,把握了根本,政令就会顺利通行无阻,百姓就不会有怨言,即可以收到政通人和之效。又曰:“将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将帅能够思贤如渴,就会使胸怀策略之士前来归从,并能接纳其良策。反之,如果将帅拒绝其良策,英雄豪杰就会立三而去。3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周易师卦,是六十四卦中关于军
7、事问题的专卦。其中,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用人之道。其卦辞日:“师,贞,丈人,吉无咎.”贞者,正也。丈人者,德才兼备、老成持重、练达时务者也。师者,众也,兵也。用师之道,在于得正与选将。不得其正,则师出无名;不择其将,则将不知兵。得其正而又择其将,则有战胜攻取之吉而无穷兵艘武之咎。师卦上六爻辞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战争结束之后,君主颁布论功行赏的命令,战功大者封国为诸侯,战功次之的承家为卿大夫。在以爵位封赏功臣的时候,有一条原则要小心谨慎地执行,这就是:若是心术不正之小人立了战功,可以给与其一定的物质奖赏,而不可以让小人开国承家、掌握权力,不可授小人以参与国家政事之机会。这一举贤、防
8、奸的用人原则,在其他兵书中也多有涉及并有进一步的论述。三略卷一上略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喜爱贤者而不晋升他,讨厌恶人而不辞退他,会使德才兼备的人隐蔽退位,而让不三不四的人当政掌权,这样一来国家就要深受其害了。又曰:“佞臣在上,一军皆颂,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圣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羁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J奸佞之臣当权,全军都会指责,他们依仗权势满足自己的私欲,动辄违背众意。他们进退与否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切都看上级的脸色行事。他们刚愎自用,夸功自傲。诽谤品德高尚的人,诬蔑
9、贤能之士为庸庸碌碌之辈。他们不分善恶,只求符合一己之愿。他们拖延政事,使得命令不能通达,制造稀奇古怪的政治事端,变更古制改变常法。君主任用这种奸佞之人,必然遭受祸殃。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三略卷一上略回答说:“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付薪,功乃可述。不是人心,德乃洋溢。”即是说,君主若是聘任贤能之士,奸雄就会逃遁。君主若能信任年高资深的老臣,万事都能够治理的良好。君主若能聘任隐居在深山岩洞中的贤能之士,就能得到有真才实学之人。君主谋事若能听取山中樵夫的意见,其实也就会成功。君主不失掉人心,德政就能传播四方。在君主专制时代,这是一个扶正祛邪的
10、建议。其他兵书,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六韬卷一文韬上贤第九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伪诈,禁暴乱,止奢侈。”作为管理天下的君主,应当崇尚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鄙视缺德少才的不肖之徒、选用诚实信用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人、禁止暴乱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二.识贤选将,不可貌相明确选将的标准,了解将帅的缺点,识别不同的假象,掌握鉴别的方法,是举贤任能、锄奸去伪的关键环节。1 .选拔将帅的标准在评论将帅品德的标准上,中国古代的兵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只不过在不同的兵书中表述不同并各有其特点罢了。(1) “五德”说。孙子兵法卷上始计第一:“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智”,是指足智多谋的才
11、能。能够洞察细微末节、洞悉人的内心活动,能够知柔知刚、知微知彰、欺诈骗不了、谗言蒙不了,面对复杂的变化能够应付裕如,并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是谓智。“信”,是指赏罚有信用,言出而必行,赏不偏向亲信,罚不回避权贵。“仁”者,爱人,能爱兵、爱民,能体察兵民之疾苦,能与之共患难同甘苦。“勇”,是指勇敢果断,能临危受命而不惧,敢承担重任而无怨。“严”,乃严于律己、令行禁止、公正严明、执法如山之谓也。将帅必须具备的这五种品德,后人称之为将帅“五德”。此说,以智为首,强调的是指挥才能。孙膑兵法下篇将义所说的“五德”为“义、仁、德、信、智。”其中,“义”,是指道义、正义。“德”,是指政治品德。此说以义为首,强
12、调的是师出有名。正义之师,必得道而多助。(2) “五材”说。六韬卷三龙韬论将第十九:“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的五种德材,指的是。勇敢、明智、仁爱、诚信、忠实。勇敢则不可冒犯,明智则不可扰乱,仁爱则不失人心,诚心则不会欺骗国家,忠实则一心不二地为国为民。此说以勇为首,强调的是勇敢威严,并加上了一个“忠”字。在汉语里,“中字原为“”,含有以矢(I)中的(O)即用箭射中目标之意。心中有一个目标为忠,心中有两个目标曰患。所谓“心止于一中者为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1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忠,敬也。”“患,忧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将帅出师,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置个人、家庭安危于不顾,其志可嘉,其心可敬。反之,兵权在我,胸怀二心,紧要关头就会做出令人担忧之事。因此,全心全意地为国为民,乃是将帅所必备之品德。(3) “六守”说。六韬卷一文韬六守第六:“一日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日信,五日勇,六日谋,是谓六守J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实,四是诚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就是选拔和任用将帅所应遵守的六项标准。此说,以仁为重,并加上了一个“义”字,强调的是政治品质。此外,司马法卷上仁本第一又有“六德”说,指的是“礼、仁、信、义、勇、智”。2 .将帅常犯的
14、错误选用人才,不仅要明确他应当具有哪些必备的品德和素养,而且还要注意他有何种心理上的弱点,以及常常由此而产生的错误及其危害。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选用人才时不可求全责备。否则,就会产生“洪洞县里无好人”的错觉。另一方面,若能熟悉所选人才的一些可能导致严重错误和危害的缺点,对于日后在使用人才时能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乃至补其所短,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有许多深刻的论述。(1)“五危”说。孙子兵法卷中九变第八:“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可以招致
15、危害的弱点:一味死拼者可能被人诱杀,怕死贪生者可能被人俘虏,急躁易怒者可能被人戏弄,廉洁而看重声誉者可能因受辱而丧失理智,溺爱民众者可能因事无巨细或部分轻重缓急而为之烦扰。以上五种情况,都是将帅在性情方面的过失,也是用兵之灾害。全军覆没,将帅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的弱点所造成的,对此不能不引起应有的注意。(2) “十过”说。六韬卷三龙韬论将第十九说:“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所谓的十种缺点是,勇猛而轻于牺牲,暴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利,仁慈而流于姑息,
16、聪明而胆小怕事,诚信而轻信于人,廉洁而至于刻薄,多课而犹豫不决,坚强而刚愎自用,懦弱而依赖他人。并指出,对于有这十种缺点的人,可以用十种方法去对付他,而使之处于危险的境地。“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者可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勇猛而轻于牺牲者,可用暴力激怒的方法去战胜他;暴躁而急于求成者,可用持久战的方法去拖垮他;贪婪而好利者,可用贿赂去腐蚀他;仁慈而流于姑息者,可用烦扰去疲劳他;聪明而又胆小怕事者,可用恐吓去胁迫他;诚信而轻信于人者,可用谎言去欺骗他;廉洁而至于刻薄者,可用诽谤去轻侮他;多只而犹豫不决者,可用突袭的行动去袭击他;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