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备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8月27日-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这个会议的主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从这个主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前进的号角,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旗帜。汪洋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这一次会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个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呢?这次会议,是实践总结、
2、是理论成果、是行动指南)。第一部分,会议召开的意义。(一)明确民族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澄清理论争论和社会大众的认知误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引导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民族成员共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和高效开展民族事务治理的一项最高级别的工作机制。自1992年开始,党和国家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通过这种国家最高声音的形式,确定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民族工作发展的纲领目标、战略部署与施策要点,从而起到“举旗定向”的引领性作用。每一次中央民
3、族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对于明确民族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澄清理论争论和社会大众的认知误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向新的征程,都会产生重大、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我们这一次,战略性提出了“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思路。所谓“坚持正确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谓“调整过时的”,就是要把不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的,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实践导向、评价标准等加以改进。所以这个会议,必然起到“举旗定向”的引领性作用。(二)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4、体意识工作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我们可以把2014年至2023年的七年看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探索阶段,它的重心在于实践工作思路的调整和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我们来看一下,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备受重视。“树立”有“建立”“建树”的意思,“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凸显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对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视程度。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5、要求,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多次提到,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的是培养和教育,积极培养、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唤醒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成一种文化,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我们知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牢。所以,积极培养与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党和政府夯实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社会心理基础的坚定决心。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
6、共同体意识。之后多次强调。“铸牢”指的是注重通过外部的强化与锤炼,得到内部品质的淬炼和提升,从而能统一认识、坚强意志,是在培育基础之上的固定、稳定和进一步发展,是在培育基础之上新的要求、新的表述、新的实践,含义比“培育”更加深刻丰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高。“铸牢”一词的演化也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彰显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战略,体现的是无法撼动的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境界,旨在将中华儿女命运相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从这七年的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呢,党
7、和国家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作面临问题与矛盾的智慧和决心,也感受到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逐渐丰富的过程。而2023年这一次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某种意义上,它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新阶段的工作重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推进以及理论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是我们这次会议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这个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进一步发展,深入推进。(三)有助于推进建构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实践进程。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大趋势呢,是面向现代化。那怎样在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里面,建构一个现代国家,一直是中国
8、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现代国家建构,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要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有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我们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方向,为我们建构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实践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只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才能为党和国家繁荣发展、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实现中华各族儿女大团结,共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那么我们这一次会议,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助于推进建构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实践进程。第
9、二部分,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这一次会议,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意涵给出了明晰的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自从提出以来,理论界从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等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对核心概念具体意涵的提炼和界定一直是最大的难点。这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明确界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四个与共”的命运
10、共同体。对于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实践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握四个“与共”。1988年,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作了这样的论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从这个论述里面,至少可以明确看出三点。第一,中华民族它是一个民族实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这个实体的形成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第三,这个民族实体过去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以此为开篇,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是自在-自觉-自强。从有史料记载以来,到
11、1840年近代时期之前,是自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了“中华民族”实体。也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华大地上就存在着很多大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因为经济交往、人口流动、战争等因素,逐渐汇入以“华夏”“诸夏”为名的族类共同体。这些族类共同体通过不断地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能够把各个民族联系起来,共同缔造统一国家,有很多原因:比如,内向型的地理环境,我们这片土地周围是高山、大海、戈壁沙漠,向外走特别困难,所以大家倾向于向内走,在这片土地范围内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
12、族分布格局;同样在这片土地中,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地理条件不一样,相对应的文明发展和经济成果不一样,就会有一个互补共生的交流,比如草原、雪域、海洋、平原会有一个区域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它也把各民族联系起来;比如我们有“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和大一统政治思想,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开拓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历代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己是中国正统,就算是边疆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者,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这样的“大一统”观念,就是如果不统一,那这个“天子”只是个称号,算不上真正的天子,也有分裂的时候,但是各个政权都把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作为重要历史使
13、命,采用武力强制、施以教化等方式加速统一,建立增进各族间的和平共处关系;比如,汉代设西域都护府经营新疆、开发岭南、昭君出塞,唐代设置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文成公主进藏、边疆呈现“一半胡风似汉家”的景象,元代凉州会盟、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明清两代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明代瓦氏夫人抗倭、清乾隆皇帝在承德兴建庙宇接待班禅、欢迎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这些都反映出各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都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还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对祖先的敬畏等等价值观念,最终使得各个民族联系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形成了“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国史的近代时期,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
14、,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中华民族成为了自觉的民族实体,这个过程中有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产生,各民族对于同属“中华民族”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也就是说,有了“中华民族”的这个理论层面的概念,还有了思想层面的“中华民族”意识。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骤然变化,中国逐步从封建帝制王朝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西方列强通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开启了近现代救亡图存的系列尝试和伟大斗争实践,“中华民族”的名称得以提出,中华民族观念进一步被塑造成型并得以广泛传播,中华民族意识
15、应运而生并逐渐觉醒;由清末“五族大同”演变而成的“五族共和”民族观念成为中华民国(民国时期)的建国主张,这一转变为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概念生成提供了思想雏形,打下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全民抗战,各民族募集抗日物资、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在这期间,中华民族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完成了从“自在”民族实体到“自觉”民族实体的转变,“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各民族儿女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
16、的强烈认同感,民族共同心理和意识得到提升和加强。也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思想认知,是具有从认识上内在转变的过程。中华民族还是一个自强的民族共同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同时使中华民族获得了基本的政治框架,具有了民族国家的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携手走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携手走进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各族人民接力奋斗,我国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极大提高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自觉”走向了“自强”。【标记一下:自在自觉自强,应该是共同体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