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一上科学2.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一上科学2.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学设计(新课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有关测量的一些认识,发现用手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用手测量虽然方便,但“挂”作为一种非标准长度单位,其本身的限制就决定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本节课学生选用回形针、木棒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它们的测量结果比手更准确;但也发现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也可能不同。上述活动是学生建立在对活动记录表观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数据记录,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我们的测量结果有明E些不同?(2)用物体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第一问题指向的是测量的误差和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无法比较
2、这两个方面;第二个问题则体现了本单元的核心一一让学生不断关注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被测物体相同起点和终点、测量时标准单位物体需首尾相连、不同的人用手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对测量的这些要素,其实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限制,他只能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兼顾,而真正考虑每个因素开展实验,他是做不到的,总会遗漏。但是在活动中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够进行测量活动,学生还是感到好奇,充满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准确比较物体长度的欲望,这个欲望会让他只想动手,而不关注规范实验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适
3、时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记录、有序实验、如实记录、有效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
4、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2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 .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4 .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5 .板书提示课题:
5、用不同的物体测量【设计意图】以真实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能测量的物体都有共性:即有固定的长度。然后通过思考选择判断有固定量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出“标准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用新的工具进行测量的兴趣。6 、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1 .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2 .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3 .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标准单
6、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4 .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5 .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设计意图】作为测量使用的工具必须具有固定长度才能成为测量其他物体的工具,否则就不能形成固定的结果。让各小组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展开测量,就是为了制造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测量中产生
7、差异,为学生研讨做下铺垫。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料准备:学生记录单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1小组交流(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6 .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3)小结: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用物体比用
8、手测量更准确;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的不同,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猜测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规避类似错误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对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大胆分析与解释五、板书设计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测量方法:被测物体:同一起点和终点标准单位:首尾相连发现: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2 .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3 .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疑难解答】测量的结果是整数时,读数和记录都很方便,但实际的测量中,往往不是整数,如何对
9、结果进行表达?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就会不同。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歧义,教师不妨在活动前与学生统一表述,读数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3枚回形针多一点”、“3枚回形针少一点”、“3枚半回形针”等;记录时,可以采用“3+”(代表3枚回形针多一点)、“3-”(代表3枚回形针少一点)等方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标准物进行测量时,测出来的数据由于没有使用统一标准,比较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要让比较变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改变方法,使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这样的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通过引导学生选择
10、小立方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这是因为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I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所以在本课中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即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物。它使学生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到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变得更方便,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的基本要求,知道可以用不同方式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学生已经能对测量形成的数据能否进行相互比较的问题,也能够做出判断。而且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要能
11、够相互比较,需要用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只有选择标准物测量产生的结果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前面的学习中,对给出的几种材料,哪一种物体是作为标准物的最好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初步做出选择。本节学习,将会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一一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产生的测量结果将具有重大意义一一可比性,还便于表达和交流。同时,操作中也能间接感受到进制地存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科学思维: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探究实践:在测量活动
12、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态度责任: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学生: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作业本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解决疑难,找出问题。(1)出示多个学生科学作业册中的记录表。我选择的物体测量结果桌子长度桌子高度橡皮78个半小棒67个半回形针
13、2123个半小立方体3134(2)讨论: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3)学生交流汇报。(4)小结:全班统一使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对我们进行测量。(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提问:这些物体,你们组会选择哪个作为我们大家测量的工具,说说选择的理由。(2)分组讨论。(3)全班汇报。你们小组选择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说出依据)3.小结:立方体的优缺点优点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缺点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
14、记录,让学生发现非标准测量带来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无法作为一个通行标准来使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进行测量,并初步构建对小立方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伏笔。二、测量活动,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等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小朋友,如果用小立方体作为测量的工具,你觉得你的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提示课桌面长度的起点和终点)(2)学生观察课桌面和小立方体,并将预测填写在到表格中。2 .讨论如何用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度(1)提问:你打算怎么测量?(2)交流汇报:用一个小立方体
15、依次测量(3)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好的地方?(速度慢,首尾连接容易出错)(4)除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5)交流汇总:组合小立方体(6)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分组制作组合立方体。(视频: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一组、两组、三组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哦。)(7)提问:如何测量老师的讲台?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利用替代物测量好桌面的总长度,回到组内再用组合立方体进行测量。3 .小组合作测量桌面和讲台面长度。 1)提醒: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 明确被测桌子的哪一条边。 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2)教师巡视。4 .汇总数据学生汇报数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