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爱莲说》第一课时(七下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之《爱莲说》第一课时(七下第四单元).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海堤课件之爰莲说第一课时七下第四单元(爱莲说)翻译逐句整理北宋,周敦颐,(周敦颐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yU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hui),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之:主谓间助词,不译。而,表转折,但,去葭妖:艳丽)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的柄)内部贯穿,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
2、却不能靠近赏玩啊。(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隐逸:隐居避世。)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喜欢,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欢,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欢,应当人很多了!(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欢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欢牡丹。而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欢,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欢,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欢,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1、甚:
4、很,十分。2、说:一种议文章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3、之:的。4、可爱:值得怜爱。5、者:花。6、甚:很,非常。7、蕃:多。8、自:自从。9、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10、独:只,仅仅。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出:长出。13、淤(y)泥:污泥。14、染:沾染(污秽)。15、濯(zhu6):洗涤。16、清涟(IiG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17、妖:美丽而不端庄。18、通:贯穿;通透。19、直:挺立的样子。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21、不蔓(ma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2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
5、,愈加使人感到清雅。23、益:更加。24、清:清芬。25、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26、植:树立。27、可:只能。28、亵玩:靠近赏玩。29、亵(Xie):亲近而不庄重。3()、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31、谓:认为。32、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情愿跟总揽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33、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34、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35、噫:感慨词,相当于现在的”唉二3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欢。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37、鲜(Xidn):少。38、闻:听说。3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
6、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41、宜乎:当然(应该)。42、宜:当。43、众:众多。作者周敦颐(1017年6月1日一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根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商量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创作背景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指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o(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