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部级精品课《五石之瓠》品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部级精品课《五石之瓠》品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探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一部级精品课五石之瓠品鉴【教学设想】五石之瓠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收录了先秦诸子的经典论说,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重点指向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的核心素养,旨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落实到具体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对这些经典论说的思想内涵有深刻理解,并能感受其现实意义;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先哲不同的论说风格与方法,领悟其妙处。而这样的要求如何在一课时的单篇教学内尽可能实现呢?课文五石之瓠的教学实践,是我对此进行的思考与尝试。基于“思想内涵”与“说理方式”两大方向,我将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第
2、一、二环节分别落实“有用”“无用”之辩的本质及“无用之用”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第三环节则落实庄子等先哲的“比”式说理。三个环节均是由浅入深。对于相对浅显的词句疏通问题,以思维导图取而代之。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梳理两则核心故事的相通之处,让学生理解“有用”“无用”之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外材料,引导学生据此总结出“无用之用”的具体内涵,进而思考其现实意义。而在“说理方式”部分,同样由课内到课外,由庄子到其他先哲,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最后,通过作业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课堂实录】一、条分缕析,借导图打通文本师: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走进“课前信息站”,一
3、起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一位同学试着概括视频的主要内容。(视频播放略。)生: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学专业,但是一些网友却对她的选择表示质疑和反对。师:概括得很准确。那么,为什么网友会反对钟芳蓉选择考古学?生:他们觉得考古专业太冷门,在就业、赚钱方面是没什么用的。师:实际上,“有用”“无用”之争历来有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五石之瓠,看看庄子对此是如何看待并传达他的看法的。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了课文。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再读课文,并尝试用原文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思维导图(略)。师:根据思维导图,同学们想一想,“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间存在哪些相通之处?试
4、着分角度概括分析。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相通的,都围绕“如何用”来展开。惠子和宋人是相似的,惠子只想着用大瓠盛水浆或是做成瓢,宋人只想着用不龟手之药来漂洗丝絮,好不容易才靠出售药方换来百金,他们都只着眼于小利,而没有看到背后的大用。庄子和吴王之客也是相似的,庄子愿意把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吴王之客通过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他们都实现了对物的大用或妙用。师:没错。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尽管吴王之客相较于宋人而言眼光更高,但在本质上他的做法仍然是功利的,远远没有达到庄子的境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惠子和庄子对“五石之瓠”的不同态度与做法。惠子是怎么做的?生:惠子想用大瓠来盛水浆,来做瓢。
5、师:这是对于物的加工、改造和制作,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生:技。师:庄子的“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实很值得我们玩味。同学们从主客体的角度分别想一想,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味?生:庄子保留了大瓠原本的样貌,其实正是顺应了自然;人也因此得以“浮乎江湖”,得以以一种更为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师:很好。如果我们也用一个字来概括,庄子对“大瓠”的态度是怎样的?生:道。师:一个是拘泥于可见之利的“小”技,另一个则是万物的本原、根据和开端,是“大”道。五石之瓠中的“有用”“无用”之辩,我们其实可以视之为“大”对“小”的反击。而从本质上讲,“有用”“无用”之辩的区别在哪里?同学们可以结合庄子对惠子“犹
6、有蓬之心”的评价来思考。生:“有用”“无用”之辩,在本质上是两种思维方式与处世方式之辩。师:庄子的学说并非如惠子所说的“大而无当”,相反,是有“无用之大用”的。而庄子所追求的究竟是怎样的“无用之用”?我们继续探讨。二、寻理探源,当思想照进现实师:同学们都知道,五石之瓠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我们回归原典,聚焦逍遥游的第13段(投影略)。请大家朗读这一段,找出原文中论述“大樗之用”的部分,并与“大瓠之用”进行比较。生:“大樗之用”是“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前面学到的“大瓠之用”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师:从使用者的角度看,这两种“用”有什么相通之
7、处?生:“大瓠之用”中,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大樗之用”中,人可以彷徨,可以徘徊,可以无所事事,可以逍遥自在。使用者都达到了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师:这种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想探讨的什么问题?生:庄子“无用之用”的具体内涵。师:是的。但是,“无用之用”仅仅包含这一层面的意味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对大家刚刚所读的逍遥游中“大樗”的片段作出了评价(投影略)。我们先一起看一看。看完之后,请大家先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复述给同桌听,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生:物正因为无用,反而能够摆脱有用性标准的衡量尺度,反而能够摆脱束缚,保全自我,真正释放纯乎自然的、
8、发自本体的力量。师:我们试着选择一个核心词概括一下海德格尔的这番评论。生:保全。师:这个词在“大瓠”和“大樗”的故事中能找到依据吗?生:在“大瓠”的故事中,大瓠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得以保全;在“大樗”的故事中,大树也同样免于斧斤之祸、外物之灾。师:大瓠如此,大树如此,而人其实也并无二致。由此我们发现,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大用”是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同时也是自然的,是保全的。同学们,“逍遥”与“保全”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逍遥”听起来自在又潇洒,但是“保全”隐约有些凄苦。师:这离不开庄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片段(投影)。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
9、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师:这段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请一位同学来作具体分析。生:这里所描述的“卫君”,凶暴独断,从不反省自身的过失,更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劝谏。在他的暴政下,民众的生命贱如草芥,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卫君的“其年壮”似乎暗示着民众的苦难看不到尽头。师:结合这样的社会环境,同学们是否能理解看似并不和谐的“逍遥”与“保全”是如何统一于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的?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庄子才希望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他以“逍遥”的心态游于世间,才是使自己能够真正得以保全的“无用之大用”。师:当我们审视当今社会,庄子的思想学说又有着怎样的现
10、实意义呢?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应当引发舆论的如此关注呢?网络时代,部分低学历的网红收入远高于985名校的毕业生,这是不是意味着读书没用了?面对社会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内卷”趋势,“996”和“躺平”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又当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三、品言论说,探“比”式说理智慧师:庄子留给我们的财富,远远不止这些。学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在五石之瓠中,庄子是怎样完成“有用”“无用”之辩的?惠子给庄子抛了一个难题,庄子有没有直接作答?他的做法是什么?生:庄子没有直接作答,也并没有具体阐述“无用之用”,反而对惠子讲了“不龟手之药”的
11、故事。师: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惠子的问题得到解答了吗?生:故事生动易懂,并且和惠子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惠子听了之后自然会悟出相应的道理,问题也就自然得到解答了。师:同学们再回过头看逍遥游中“大樗”的片段,是不是也是如此?生:是的,问题也是通过庄子所讲的相似的故事间接得到解答的。师:这样的说理方式,我们在其他先哲身上也能觅得踪迹。请同学们看一看孟子梁惠王上和韩非子定法中的片段(投影略),四人小组试作分析。生:面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点出答案。而对“术与法孰急于国”的疑惑,韩非子巧妙地借“衣食孰急于人”让听者明白道理。吃和穿,谁又能说清楚哪
12、一种对人来说更重要呢?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师:分析得很到位。刚刚大家看出了故事和问题之间的相似性。正是基于这种相似性,以生动浅显的故事讲述的时候,对方瞬间明白所讲故事的道理的同时,其实也就走入了我们的逻辑,并借由我们的逻辑完成了对原问题的类推。同学们,我们在诗经中曾经学过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庄子、孟子和韩非子通过讲一个相似的故事来说理,像不像运用了其中的某种表现手法?生:像“比”。师:没错。我们不妨借用这个概念,姑且称之为“比”式说理。大家觉得“比”式说理怎么样?生:这样的说理其实是让听者自己悟出道理,因而更具有说服力。这实际上是把听者带入了我们的逻辑,避免了直接的言语上的冲突,很有智慧,
13、很高明。而且所讲的小故事也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富有文学性,又增加了一点浪漫的味道。师:看来大家对“比”式说理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不可否认,这种说理可能在逻辑性和严密性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的表达,以及它背后的思维方式,都是传统文化之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传达了一份浪漫与智慧。同学们,无论是“无用之大用”的思想境界,还是“比”式说理的智慧之法,庄子给我们留下的,都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也与先秦诸多先哲一道,构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基,并以历久弥新的璀璨之光,照亮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前行之路。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完成两项作业。第一,通读逍遥游,摘录其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并背诵
14、下来。第二,针对老师课堂上所提到的社会现象,任选其一,结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尝试运用“比”式说理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400字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名师观察】老师的这节课被评为了部级“精品课例”。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精品课例”?笔者认为,它必须具有“普及性”和“示范性”,甚至可以让其他老师直接“拿来”使用。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多年来一直是“随意”的。我们看各地的“同课异构”,同一篇课文往往开出了不同的花,王老师讲“桃花”,李老师讲“梅花”,教师做的多为“自选动作”,几乎是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而且,每位老师都在竭力讲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还美其名曰“创新”。但,这也许正是传
15、统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也正是新课标、新教材试图努力“矫正”的内容。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语文界倡导“大单元任务式教学”,重视整合,提倡群文阅读。在此背景下,还能进行单篇教学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搞好单篇阅读,怎么搞得好群文阅读呢?单篇精读是语文学习的“底色”,单篇精读是群文联读的基础。离开单篇精读的群文阅读有可能就是“假阅读”,群文阅读替代不了单篇精读。但是,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新课堂中的“单篇教学”,必须是“大单元视野”下的单篇教学,是为了完成“单元研习任务”的单篇教学,它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教师“自选”的,而是由“单元研习任务”规定的,教师做的更多的是“规定动作”,与传统的“单篇教学”
16、不一样。所以,实施单篇教学,首先要研究“这篇”选文在整个单元、整套教材中的位置,应该通过“这篇”选文的教学去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五石之瓠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以“百家争鸣”为人文主题,选入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述,五石之瓠是其中的一篇。结合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遵循大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应围绕“文化传承与理解”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基于此,吴老师确立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探“无用之用”,二是悟“比”式说理。这两个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规定动作”吗?应该是。“无用之用”是老庄的基本思想,“比”式说理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