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工:工人阶段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读书报告-202203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做工:工人阶段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读书报告-20220328.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做工:工人阶段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读书报告毛文娟学做工:工人阶段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在1977年出版,英国作者保罗威利斯(1945-),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学做工奠定了威利斯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后期,威利斯于1978年出版他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了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了民族志的想象力,可谓民族志研究的代表人物。学做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展示了实证数据和主要发现,这部分基本上是一部校园民族志,是描述校园内对立性工人阶段文化形式的民族志,是对从学校过渡
2、到工作的相关文献的实际补充。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是对第一部分所记载的那些文化过程的内在含义、缘由以及变化,也阐释了这些文化过程如何一方面推动了工作阶段文化,另一方面又帮助维持并再生产社会秩序的。威利斯通过对英国一个工业城镇一一汉默镇里12个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家伙们”从毕业前两年的学校经历到进入工厂之后最初几月工作状况的研究,与同一时期的5个个案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循规生和违规生群体。威利斯提出了“反学校文化”的概念,揭示了“家伙们”的抵制行为与阶级再生产之间的悖论。“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在:“家伙们”反抗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瞧不起规规矩矩唯命是从的“书呆子”;他们无视学校的规范,穿奇装异服、抽烟、
3、喝酒,保持与学校时刻表不同的节奏:旷课、上课唾觉、随意走动、在走廊闲逛等;不仅取笑学校的权威,而且以粗言俗语彼此嘲弄、破坏公物、藐视法律、偷窃、打架,从中获取刺激和兴奋感。威利斯认为,“家伙们”的反学校文化意味着他们部分地洞察和批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固化的阶级不平等的现实。然而诡异的是,这种文化形式却在洞穿文化霸权和支配性统治秩序的同时,强化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从而构成了对他们自身的反叛,使他们最终成为不平等的经济结构所需要的工人。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不同读者对本书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样,阅读后给我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是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先说研究视角。由于20世
4、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扩展,不同阶层的孩子拥有了近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许多研究发现,尤其是科尔曼报告公布后,“底层群体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礼会位置的机会仍旧远逊于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无论教育机会怎样扩大,不同阶层、性别、种族和信仰之间的学业成就,以及在职业、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社会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教育是不平等的,它剥夺了大部分孩子的个体发展,把他们的未来抛到不平等的位置,并以此来达到所谓的社会整合的目的,生产和更大的社会并不是提供机会的中立者,相反,它们从一开始就限制和决定了教育的结果。换言之,在一个阶级社会里,教育并非
5、是独立而自主的,它为支配性的权力关系所形塑,并且担负着使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得以再生产的使命。在这些论述中,影响最大的是鲍尔斯与季亭士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但无论是“经济再生产理论”,还是“文化再生产理论”都因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而受到批评,一些研究者指出,在这样一种再生产理论模式中,“学生被动地面对教育制度,平静地服从他们被社会化为唯唯诺诺的工人”;“能动作用、多样化、斗争等因素都被从历史中摒弃了。资本,即便是雄厚的资本,变成了一种毫无生气的惰性式占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威利斯建构了关于文化生产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将行动者带回到分析的中心,关注他们在结构中创造意
6、义的过程,拓展了先前再生产理论的结构化叙述。可见,这一研究视角是具有创造性的,由强调人的主体性而成就了对再生产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再说研究方法。学做工一书的精妙之处不得不提及其细致传神的民族志描写,这也是该书的第一部分。威利斯通过民族志试图文化实践和过程研究,回答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人群的文化,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如何理论自身的文化?这个世界在他们看来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处境,是掌权者对他们所做与说的吗?他们又是如何引导我们对他们的看法的?作者认为,也正是这些问题将研究引向民族志的敏感性和方法论,而且要复原底层被统治群体及他们的人性,学者必须和他们一起,在共处
7、和互动的过程中以开放、人性的态度去理解他们,这其实是使用的田野调查法。读者们普遍认为,很少有民族志能把个人访谈、小组访谈的材料组织得如此精美,让人读起来像经典戏剧台词,极大地增强了学术作品的可读性,这保留了材料本身的相对完整性和原汁原味,让我领略了民族志的魅力与展现形式。从民族志的视角理解社会结构,正是由于旧事物的更新和变革具有连续性,波动的平衡性和辩证性,民族志的关键问题不仅仅关乎文化实践到底在“理解”结构位置中有多大作用,而且也关于这些实践活动维护既有的权力关系和利益。此外,在分析与理论提出部分,让我强烈感受到作者极其深厚的社会学想象力,那是一种对社会现象、人物表现的深刻理解与剖析,直插本质,这一可能与作者早年在剑桥学文学的背景不无关联,情感丰富敏感,洞察人性。学做工第八章开头处,作者引用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的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这应该是对研究者使命的强调,引导研究者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我以这段话作为学做工读书心得的结束语。一一“引导大多数人对当前现实世界进行清晰的思考的()是一种比哲学天才发现真理更重要、更具独创性的哲学事件,因为真理只是属于知识分子小群体的财富()0这不是从零开始、将科学形式的思维植入个体生活的问题,而是对既有活动加以变革和批判。”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