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读印】147:吴昌硕“无须子”别小看这三个“斜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丁读印】147:吴昌硕“无须子”别小看这三个“斜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印:吴昌硕“无须子、别小看这三个斜点原创2023-09-0515:49谈艺录如果细看吴昌硕的照片,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少看到吴昌硕的胡须,这是吴昌硕最大的面貌特征,就是不-长-胡子。为此,吴昌硕曾在七十岁那年刻过一方无须吴的印章,如图:(无须吴及其边款)甚至他还在边款里说:翁灵舒,逃禅乎,我禅未逃须则无。咄咄留须表丈夫,无须吴,无须吴。癸丑秋,老缶自时年政(整)七十。这样的边款看似调皮,其实内含两重深意:一则是吴昌硕对自己天生“无须表示遗憾;二是对自己无须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自豪与自傲一一留须是大众的喜好,偏他认为是咄咄怪事。实际上,关于“无须这件事,吴昌硕刻印不只一方,此外还有若干,这次,我们就
2、来讨论其中的一方无须子,这大概又是他自况、自嘲、自解的一个雅号吧,如图:(吴昌硕无须子)关于这方印,我们需要着重注意须字的三个斜点,因为我们第一次搭眼看这方印,我们就会把目光集聚在这三个斜点上。1、疏密对比。注意看,这三个斜点所处的位置,是作者特意经营出来的,子字下部左移,无字缩短了左脚,给这三个斜点腾挪出了足够空旷的位置,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三个点撑满这个位置,而是仍然让这三个斜点保持与无页相等的排叠距离,以相对密集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在大空中有密实的三点,这是虚中的实,视觉效果非常突出。(极致的疏密是经营出来的)这三个斜点的处理,构成了这方印的“ER眼,是这方印的视觉汇聚点。但这并不算完,我们还
3、要看这三个斜点的细节处理。2、姿态各异。细看,这三点的姿态是不一样的,(三个姿态不同的斜点)三点排叠,第一笔露锋起笔,须锋向右,加重笔力按锋后,收锋微微上挑回锋,接续第二笔斜点,第二笔则藏锋起笔,但用笔极轻(几近淡无),接着又缓笔向右,收锋亦微微上挑回锋,转笔接续第三笔;第三笔则加重起笔,减力收锋平出,呼应右边页部首笔。这三个斜点,相互呼应连接,轻重粗细互相照应,一团和气,足够团聚,加强了上文所提到的团聚之力,使疏密更加突出,也因为求异的原因,更增加全印鲜活灵动之味。3、意象之趣。其实这夸张而略显飘逸的三斜点,如果从写意角度出发,也可理解为飞扬的胡须,三根线条像胡须一样飘动。作者创造出意象,思
4、路相对别致,印文是无须,但他却先强调了胡须飞扬的美,继而支持传统认知:因为古人常把“须眉作为男子的美称,比如“须眉男子,就是在强调男性特征之美,在古代,男人都崇尚蓄须,比如关公被称为美男子,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五缕的长髯,所以吴昌硕先把“胡须的意象在篆法上表现出来,进而强调自己“无须状态,所谓相反相成:大家都以须为美,偏我无须,而我更特立而独行,这大概也是他以“无须子自号的用意所在。当然,这方印的边框也值得一提(吴昌硕的大部分印,其边框都值得细细研究):1、平衡。一方印的平衡,是篆刻作品保证秩序的头等大事,无须两字笔画相对繁多,而子字笔画相对简疏,为了保证印面左右平衡,吴昌硕没有从文字笔画下手,
5、而是着手于边框,将左部边框加粗,而右部边框尽量留细,且两边都以粘边方式处理,使印文与边框浑然一体,这实际上促进了印面左右平衡,子不显其轻,面“无须不觉其重。当然,为了使左右不显突兀,浑然一体,右边的底角与顶角两处,“须字粘边一处,作者都略略留粗了一些。如图:(边框处理促进左右平衡)2、破实增虚。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残边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破除密实、滞塞;其二,增进空灵、虚化边界;这二者其实是统一的,只是在表现上的立意方向不同,一为破实,一为增虚。结合这方印:无字右侧的残破,就是为了破除滞塞,因为这个区域太过密实了,不透气,有憋闷之感,于是需要加以残破透气,是谓破实;底边处,为了使三个斜点处形成的大空地更加没有边际,增进虚空蔓延之感,因此必须模糊边界,于是,这里也加了残破,是谓增虚,这与上面第一方“无须吴的边框处理手法完全一样。如图:(破实增虚与笔画共用)实际上,这方印的精巧之处还有无字的末笔与“须字页部上横的共用笔画,这一处共用,使印右侧两字互相粘合,更加密实,这是全印上下团聚的需要,就好像左右团聚通过三斜点的揖让实现一样。(【布丁读印】之14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