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哲学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980年以来我们我国信息哲学争论特征的定量分析摘要:自上世纪80年月初开头,中国哲学界有学者开头关注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争论尝试建立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至今,信息哲学争论日益深化、系统化、体系化,并渐渐走上完善和成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争论模式。采用文献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基于篇名分词、主题特征词、词频与关系频度分析、共现图谱分析等,争论了 1980年以来,我们我国“信息哲学”争论的重要作者、期刊,分析了信息哲学主题争论的主旨、脉胳概况、进展变化趋势,最终指出了信息哲学理论争论中需留意的问题。关键词:信息哲学;趋势:问题一、文献数据来源、基于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基本数值分析本文使用了词
2、频、频度分析与实质分析来把握对象的特征信息。词频分析是基于一个分词数据库,依据词的频率或频度打算词的全文功能。此外在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用了一种学问图谱法。学问图谱方法借助了文献计量中的共现分析、excel表格的分列和筛选功能、sna uci-net和net draw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方法,力图在数据特征基础上再进行可视化展现,从视觉上展现出学问的结构、分类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等。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1980-2022年为时间掌握段,以全文检索、主题、题名、句子检索等方法,检索出1485篇信息哲学文献纪录,通过逐条进行选择得到信息哲学争论的相关有效文献1311篇。同样在我国
3、图书馆的图书数据中筛选96条有关信息哲学图书信息。下表1是1980年以来信息哲学争论的基本文献数据。从图书出版数据来看,2000年后出版的较多,其中2004到2007年是高峰。从论文发表可以看出1985到1989年度,2004年后,是明显的两个高产阶段,尤其2005年后,年发文量都超过100篇,并呈递增趋势。论文被下载与被引用标志着论文被同行研读与重视。同时也是学术争论趋势、热度、重心、学派等问题争论指标。从被下载的前100位论文与被引用6次以上的数据看,2000年后,尤其2004到2007年度,是信息哲学主题争论的热点时期,同时也是学问生产高峰。从发表的论文数与引用的总体比例,以及频次分布来
4、看。论文的引用率较好。这种状况基本上由于消失了被广泛认同的论文,开头形成争论核心,或者学术圈子。总之,从表上数据来看,自1980年以来,我们我国信息哲学争论大致消失了四个时间序列节点,即上世纪80年月、90年月、2000到2004年度以及2005年至今。二、信息哲学争论的核心作者的多维分析在1311论文中,消失作者1219人,其中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227人,4篇以上的32人,8篇以上的有10人。而被引用6次以上的有181篇,多分布在2000年以后写作的论文中。假如发表论文8篇以上与被引用6次以上的作者为多产作者,如表2数据表明,写作篇数与被引用最多是郭焜,其次为刘钢、肖峰与李宗荣。经查阅论文发
5、表时间,除鸵煜外。其他三位作者的论文基本上是2000年后发表的,这样,通过对比被下载量居前, 100位的作者及篇数,我们可以把鸵焜作为核心争论者,而后三位确定为2000年后的重要争论者。三、基于高频主题词的信息哲学争论内容特征分析主题词、尤其是高频主题及“共现主题”,基本上说明白这些是始终被关注、争论的主题,本文争论所用的主题词均来自题名。1 .信息哲学争论的核心主旨所谓核心主旨是信息哲学想要体现的一种精神,它通过主题词反映出其特征。通过人工与计算机自动分词相结合的方法,经比较主题词个次比例,我们认为,基于核心主题的争论主旨应内含三个维度,即首先它应属于频次为10以上的全部高频主题词系列,同时
6、,共现于下载前100位中最多的主题或引用超15次以上的论文主题;其次,属于图书与论文主题的共有主题;最终,与核心作者发表的主题相关。明显,这三个维度综合所得出的主题词可以在肯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争论的核心主旨。由于本文所用文献是来源于以信息哲学为主题检索的,所以,我们把“信息”、“哲学”,这两个范畴作为前提主旨了,这里,没有计算在内。综合以上的分析,基于核心主题词的争论主旨围绕(除“信息”、“哲学”范畴外)以下四个范畴,即“技术”、“科学”、“社会”、“虚拟”与“生态”等绽开,这几个范畴表达了信息哲学争论的背景、基础。前提与进展。应说,“社会信息”是信息哲学重要的争论领域,科学技术与虚拟社会的背
7、景是信息哲学争论的合法性依据,是其全新、变革的不竭源泉。而“生态”范畴是生态社会、信息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也是信息哲学扩展争论领域的中介范畴,是信息哲学学科的生长点。2 .基于四个时间节点的信息哲学争论高频主题的动态分析依据表1的分析,1980年以来,信息哲学争论有着明显的四个时间节点。综合下面的三个表供应的高频主题词变动状况,通过争论主题词及其频次变化和共现学问图谱两种手段。我们来揭示信息哲学争论的脉胳概况、进展变化趋势。同样,在确定高频主题词时,没有计算无区分特征或无效高频词,比如,信息、哲学、争论、分析、试论、试析等等。从理论上说,争论主题的时间序列变化,反映了争论对象、领域、甚至学科的
8、分化过程。某时期、阶段的主要高频词,在另一时期使用的频率仍很大,占全部频次的比例也大,说明此时期的学问分化不大,边界没有被突破,还是在前提理论之内,或基础理论之内,依附于前期成果。假如突然、消逝或者频次发生明显变化,则说明白主题的转换。假如在一进展成长的若干阶段里,几个主要关键主题词量很少,但跨时期使用的频率仍很大,说明白学问在稳定线形累积。从表8看纳入主题的高频词量,上世纪90年月对比80年月,说明90年月并没有突破80年月争论的状况,2000年以后快速增多,反映了学问的生长趋势,而2006后同主题频次倍增,反映了争论进入一个学问高产阶段。表9更为细致、微观地显示了 “信息哲学”争论变动状况
9、。我们可以从四个时段的共现主题中频次变动较大的主题词看到。在这四个时段内中“共有主题”的频次逐期在提升,反映了信息哲学争论的进展与活力。当然,引起较大变动的缘由,除了学科进展的内在规律引起的变动,还有外部条件,如突发大事,使争论者普遍关注某主题,或者有意为之。因此,2000年以后,尤其2004年以后,我们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了重视,普遍取得了进步,信息哲学争论在此社会条件下,也获得了时代的机遇。把上面的分析与“共有主题”变化相互印证,再与表10中消逝与更新的主题词数量相当状况来看,总体上说明白信息哲学争论状况的稳定增长累积、态势。为了直观地分析变化,下面是依据文献题名信息采用sna uei-n
10、et和netdraw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所做的时间节点学问图谱,从图1,早期争论的学问图谱分析,国内信息哲学,从可见到的期刊论文看,把信息与哲学两范畴并提建立自觉地争论关系,1982年是重要节点,由于是起始阶段。争论还是“初探”、“简介”、脱胎于对当时科技进步的广义与狭义上“争论”。然而,此时段争论进展很快,对后续争论基调影响很大,这从图2可看到1984年序列内的主题波及到2022年、2022年的争论,并提出了中介范畴、革命性概念,以及信息哲学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伸展。其实,从图3看,1985年的争论基本奠定了其后争论的基调,其核心范畴,信息与物质、辩证。本质、理论与体系、应用等主题词都为其后
11、的争论高频所共现,并成为了信息哲学争论的基础范围,而开启了后来蓬勃的序幕。事实也是如此,1985年以后,信息哲学争论领域与视野不断地开拓。比如,1986年在科技、技术视野中、信息范畴的方法论,历史领域与一些理论产生争议。1987年开拓了人类、生命、世界观的视野;1988年,争论步入商品、价值、情报领域;1989年涉及环境、资源、生产、动力学、信息流与守恒、动力学问题;整个上世纪90年月是主题的不断开拓、创新,如1990年后相续又争论了物质、精神、规律、科学学问、双重存在、泛系思想、进化、实践、组织、系统、空间、情报、训练、经济、伦理、生态、符号、企业、学问产权、图书馆哲学等,表现出与社会科学信
12、息学科,信息与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最紧密关系。综上,我们以为,19801989年度,信息哲学的已经有了其基本问题、理论基础、核心范畴,这一时期是争论的黄金期,上世纪90年月是开拓创新争论领域时期。时间序列特征即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表现,考察2000年以来跨时间主题词及其消逝与更新的总量在增长,很大,但其争论态势不是如上世纪90年月以前,每年主题更新速度快,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景象,而是消失了前后相续的、每两年连续的某些高频主题都大量存在,也即是明显地两年一个更新、迭代周期的变化特征。应说,在互联网发达与文献索取相当便捷的条件下。这种缘由可能在于争论者增多,或没有很好地做文献调研与回顾,或有意回避
13、已有理论成果、缺乏对基础、核心文献的重视,或归于争论者的浮燥,或争论者横向的联系不强、重复争论。四、结束语信息哲学是时代的哲学。它在中国起始与进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反映理论进展的内在规律。就对其争论历程的文献分析来看,存在如下问题:(1)2000年以来文献总量很大,但从每年主题更新速度,以及高频词的大量重复看,争论的创新不足。(2)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的争论主题看各自有相对独立其理论旨向。争论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当前信息哲学争论需要分散团队力气。(3)从主题词的内容特征看,信息哲学的应用争论是较弱,需要关注现实、有一个现实主义的应用争论纲领。(4)信息哲学的学科边缘、交叉性质表明它与科技进步,与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展联系亲密。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范式来整合相关争论资源。最终需要说明,本文对著作的引用状况没有统计,假如考虑到著作引用,结果会更全面;由于期刊网对上世纪90年月初以前的文献收录缺失,一些真正有见地的学者并未统计其中,如黎鸣、罗先汉、钟义信等。这都有待今后进一步争论与研讨。责任编辑文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