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治理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乡村治理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乡村治理的调研报告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继承发展和高度凝练,是与富强、民主、文明
2、、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高度契合的乡村愿景,也是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论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围绕乡村治理,分成了4个调研小组以党建引领、法治为本、自治为基、德治为先4个方向,采取实地踏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方式,对全县乡镇镇进行了全覆盖调研。通过认真听取了各个层次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深入了解全县乡村治理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助力乡村善治,着力以善治乡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
3、供基础支撑和保障。一、主要做法及成效近年来,*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着力改进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创新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健全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民主自治、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一)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树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位,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育选用管为重点,实行“三推一选”选举办法,持续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来源渠道,注重把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牧民、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创业能人作为选任对象,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
4、提升行动,强化村级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并通过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实施“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健全“达标创星”管理长效机制和村级党支部“五有”标准化建设,创新“两下一记”工作方法(将岗位“下”到村工作“下”到户,实绩“记”到人)和“两个例会”机制(乡镇党务副书记、组织委员列席县委组织部月工作例会”、“村干部列席乡镇党委月工作例会”),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六项规定”、“五个基本”,持续规范基层党组织活动,建立背包干部队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听民声、访民情,坚持从群众意见中梳理问题、排查不足,有效提升了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凝聚力。(二)注重民主制度建设,突出村民自治。注重加强治
5、理结构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拓展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明白卡”发放制度,推进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并严格实行“村财民理乡管”,加强村组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务监督,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充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在村级治理主体与农民个体之间构建了以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
6、程度,形成了“村事齐管、共谋振兴”的良好自治氛围。比如某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选聘的方式,在该村相应设置如网格员、农产品安全协管员等岗位,有力保障村级公共服务的责任化、常态化。某某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村民大会投票选举出户代表,利用公推户主公信度高的优势,发挥户主大会作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村级组织自主化解矛盾的能力,全县村级治理群众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注重文明新风培育,弘扬德治约束。始终坚持“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佳好婆媳”等乡风文明评议活动,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7、充分依托“百姓课堂”等载体,开展孝善传统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型农民并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节目编演,表扬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批评村民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良风气,不断弘扬新风尚。同时针对部分村存在的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陋习,实行镇村联动、村社户齐抓,充分运用乡贤文化,在各村选举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众,组成了百余名优秀传统风俗“评理员”,通过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家规,挖掘出了某某村的某某家族“仁义忠孝”家训,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并立足各村村情和乡风民俗,采取“三遵守两注重“,先试点后复制推广的方式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强化道德约束,
8、推进移风易俗。(四)注重法治环境营造,强调依法治理。坚持以增强农村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方向,充分结合“法律七进”活动,不断大民事法律、程序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组织开展法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并进行相关公示,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用法源动力,培育广大农民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村(社)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服务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和矛盾调处等综合职能整合到村(社区)网格,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的网格化服
9、务管理格局,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以及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立足保障群众安全,坚持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按照“圈、块、线、点”的布局和每村56个监控点位的原则,将“雪亮工程”同天网、网格化、基层政法力量和群防群治网等基层综治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维护治安的局面,使农村社区成为村民自治、依法治理的有效抓手。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层治理有其内在复杂性,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内容多变、治理方式多样,规范性与乡土性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变动性并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的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层党建存在“乏力”现象。个别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在建设集体经济
10、、带动群众增收、化解群众矛盾等方面引领不强、办法不多,有拉帮结派,村上群众大会难开、民生事项难议的现象。农村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一些农村党员因常年在外务工,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基本处于真空管理状态,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法制普及存在“不均衡”现象。目前乡村两级对于法律宣传工作主要采用以会代训、集中宣传的方式,但由于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普法教育的时间难以固定,致使很多农村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同时受传统思维、教育条件、群众从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居住生活的分散化等因素影响,群众参加普法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实效不高。在宣传对象上,部分乡镇只重视乡镇公
11、职人员、企业工人和对相应中心小学进行宣传教育,而忽略了村民以及初中步入高中等高危人群的法律宣传工作,造成全县基层法制普及不均衡的情况。三是村民自治存在“软无力”现象。在日常的村级事务推进过程中,极少数村民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为村集体办事、建言献策,过分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参与村级事务研究与推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村委会组织法虽然明确了村党组织在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村委会行使职权。但是法律只规定了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职责以及工作方式,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党支部具体如何领导、怎么领导还有待完善,导致部分村“两委”对职责范围、履职方向认识不足,对于
12、群众诉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形成工作合力不够。四是村规民约存在“不对口”现象。目前全县多数村规民约涉及行为规范、人身财产权,少有涉及基层群众义务民主政治权益,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义务本位思想突出的情况。在约束手段上,村规民约未上升至法律约束层面,往往出现百姓群众随意违反的现象,在惩罚约束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力度还比较浅显。村“两委”通常采用经济处罚,较少采用规劝说服教育,未突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宣传教育作用,多数群众遵守“规则”而未达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村规民约制定的标准上,对于群众约束力度出现差异化、出现不同程度的重视。五是文化阵地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3、,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破坏严重,利用率低。全县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每个乡镇文化专职干部仅有1人,文化辅导力量严重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受到限制。现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较往年有所增加,但要起到转变思想提质增效的目标还有差距。虽然建有文化院坝、体育设施,但用得少,尤其是农忙季节,大家忙于农活无时间参与活动。活动中局限于跳锅庄、喝咂酒、烤篝火等形式,对县级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一些新鲜文化不感兴趣。“农民夜校”作用发挥不充分,未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授课,部分村活动室常年没有专人维护,出现不同程度失修现象。三、对策措施及建议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深入探析全县当前基层治理的现状
14、,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工作建议一是坚定政治站位,把乡村善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充分认识走基层善治之路的重要性,把基层善治体系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出发,结合这些年的基层实践探索,围绕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基层治理有魂;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突出自治基础,实现基层治理有力;以信法守法为准绳,加强法治保障,实现基层治理有序;以崇德向善为基础,强化德治调节,实现基层治理有根;以综合治理为补充,注重综合施策,实现基层治理
15、有度这五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协同发力方面,把基层善治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梳理出来,形成工作规范,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乡村善治相关制度建设。在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精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级,进一步加强县乡统筹,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一般性事务都可以在村级层面解决。要突出基层协商民主多样化,充实完善村民议事会成员联系村民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民意委托”授权机制和建立“民意理事制、联系服务群众公示制、约谈诫勉制”“三项制度”,采取“双向选择、公开承诺、契约
16、授权”“三步流程”明确代言权利,提升代言质量。要在选优配齐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从人、财、物方面入手,明确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责,晒出村级微权力清单,分类明晰村级权责内容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以及监督程序图,让监委会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同时,把实现治理有效与发展农村经济一体研究、同步推进,实现基层治理组织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相互促进,更好地落实党的富民惠民利民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增进农民福祉,最大限度地协调利益关系,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乡村善治工程的实现形式。在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规民约有效规范村民行为,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自己的事参与干、自己说了算的实现形式基础上,还需针对全县各村的不同情况,分类分层,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丰富乡村善治工程的实现形式。比如针对高半山“空心村”,实行关口前移,联合村民小聚居的城镇社区或所在地政府,探索建立“网格+支部”的管护并重,双重管理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