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系通识必修模块课程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识教育系通识必修模块课程简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通识教育系通识必修模块课程简介一、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系的通识必修课程采用模块下开设子课程的模式,可以配合学分制 下的学生自主选课,围绕“人文涵养”、“全球史观”“科学思维”、“跨界创 新”四个模块展开,开设中外美学与文艺赏析、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世界 文明发展史、跨学科研究方法、人与自然、科学发展史、批判性思维、未来学等 12课程。每位学生需在大学四年内,从四个模块中各挑选一门,一门课程1学 分,共4学分。除了上述课程外,本系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 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课程。二、课程安排1 .本学期开设模块人文涵养模块、全球史观模块、科学思维模块、跨 界创新模块针对2022级新
2、生,我系计划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人文涵养模块、 全球史观模块、科学思维模块和跨界创新模块的课程。人文涵模块下设3门课 程:“中外美学与文艺赏析”、“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外政经与文 化交流”;全球史观模块下设3门课程:“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国古代文化 与社会”、“科学发展史”;科学思维模块下设3门课程:“科技社会与生活”、 “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人与自然”;跨界创新模块下设3门课程:“跨学 科研究方法论”、“未来学”、“批判性思维”,其中,“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将于2022-23学年第二学期开设。2 .人文涵养模块、全球史观模块、科学思维模块和跨界创新模块课程开设
3、 具体安排每一个模块下设3门具体课程均为1个学分、18学时,学生可选修第10T8 周的教学班,2节连上,共计上课9周。人文涵养模块课程计划开设9个班,每 班100人。全球史观模块计划开设17个班,其中14个教学班,每班100人,另 外3个教学班,因属于艺术实践类型上课内容,每班40人。科学思维模块课程 计划开设12个班,每班100人,其中2个教学班面向达人书院开班。跨界创新模 块计划开设15个班,每班IOO人,其中2个教学班面向达人书院开班。三、学生选课需知2022级各院系的学生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选修人文涵养模块、全球 史观模块、科学思维模块和跨界创新模块下设的课程。四、人文涵养
4、模块下设课程简介1,中外政经与文化交流中外政经与文化交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间产生冲突的原 因,透过授课老师对最新国际情势发展的讲解,让学生对国际事务中的冲突、战 争、妥协,、合作等议题有基本的认识。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今日的中国已经 成为全球主要“负责任的国际行为者”之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举足轻重,本课 程可使学生透过对国际局势的了解,培养更全面的国际观。2 .中外美学与文艺赏析本课程扼要介绍东西方文明起源;从四大文明古国兴衰看传统文化对社会历 史进程的影响;东西方文明思维差异对东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国的优秀传统 文化对现今中国发展的意义;和平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等。授课
5、教师 结合其在国家层面(包括驻外)工作十余年的体会,以实例教学为主,以时新案 例与学生开展互动性交流以巩固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继承优秀中国传统文 化的认知以及对当今中国全方位和平崛起的理解。3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课程从信息时代的来临入手,分析了信息时 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应对信息的挑战。共 有四章,第一章信息时代与虚拟实践,阐述了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到来,阐述 了虚拟实践的本质、定义、分类等问题,并从哲学上作了总的说明。第二章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信息时代的问题与发展,阐述了与哲学直接有关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信息时代的经济、政治
6、、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一般 地论述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等)问题。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借鉴多学科理论, 对信息时代人的发展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五、全球史观模块下设课程简介1、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经狩猎文明、农业文明而工业文明,历数千年之演进, 各种文明型态交相辉映,绚丽而多彩,博大而精深。世界文明发展史是一门 介绍中西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以人类历史发展为主线, 重点叙述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文明类型的历史演变。在具体叙述时,力求在 器物技术层面,显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
7、革命等发展线索;在生产方 式和制度层面上,叙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不同情况;在观念 的层面上,从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入手,分析各个时期人类思想文化的特 点内涵与发展趋势。2、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本课程旨在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文历史篇章,传授最基本的语文常识和人 文历史知识,从哲学文化、学术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探讨什么是人 文,古代人文历史的特点等,进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熟知古代社 会的面貌。何谓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的等重要问题,勾勒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 面貌。本课程的知识面涵盖文史哲多个领域,并在教授人文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兼顾文学审美、伦理价值和反思批判能
8、力等方面的培养,达到知识、能力和精神 相结合的人文教育目的。3、科学发展史本课程主要涉及科学史的主要脉络、经典的科学观念与模型、科学哲学、科 学与技术的关系等内容。上课内容将分为基础与专题两个板块。在基础板块中, 学生将主要学习科学的古希腊起源,以及经典的科学精神等。在专题板块中,学 生将依次学习有关天文、物理、生物、大脑、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与文化。教学 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六、科学思维模块下设课程简介1、人与自然本课程以基础化学知识为起点,以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贯穿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知识结构,让其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 活中的具体运用,提高科学素
9、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社会问题 的能力之,能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适合于通识教 育,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采用非专业语言和 典型事例,示意图,讲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全面展示化学文化和化学科学 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2、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的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及变化发展的理论体 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首先,本课程将介绍科学的划界 问题,如何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划出界限。其次,介绍并观察与理论之间的 关系。使学
10、生们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认知机制和检验机制。再次,通过对于问 题机制本身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问题和好问题,什么是伪问题和坏问 题。最后,介绍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以及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3、科技社会与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疗愈、生命医学、虚拟世界等领域发生了影响深远的 变革,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伦理问题,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 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课程力求探索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科学思维与人文 素养之间搭建起交叉学科的通识桥梁,助力大学新生转换人生阶段,广泛学习前 沿知识,同时发展对于自我身心、健康、生命的深度理解与深层关注。更进一步 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学习本课程,为同学们
11、今后可能的跨界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发展 打下基础。七、跨界创新模块下设课程简介1、批判性思维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使头脑更敏锐、思路更清晰、决策更 明智,并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身处 知识经济之中,每天会遭到来自电脑、手机、书籍、广播等各种信息轰炸,运用 批判性思维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才能避免习惯性被动接受、受骗上当等等, 本课程以大众传播媒体和伪科学为例,着力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实际应用。作为中 国人学习批判性思维,不能不领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既立足于传统又面向 世界,实现真正的自我和精神成长。2、未来学思维未来学并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关于如何理
12、解不同的因素和力量会如何 塑造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本课程基于未来化的教育 理念,以学生掌握和分析未来导向的案例为目标,以“跨人文社会学科、面对不 确定的全球社会变迁未来”为愿景,和学生一起通过专题研究(casestudy)的 方式,着重于“未来变迁” “科际整合”“未来导向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 “未来 分析与规划”等能力的培养与促进,较深入的分析各个未来学重点关注问题背后 的深层原因与未来的可能发展走向,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以及建立更全面的 未来观。2、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 合性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近年来一大 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再次证 明了这一点。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 范型。通过该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