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最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防治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DS)的早期防治工作,在对我国不同胎龄早产儿RDS发生率及高危因素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1-2,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充分讨论达成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随着证据及经验的不断增加,此共识将适时予以更新修订。1产前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1.1 孕妇存在以下任一情况,且在7d内有早产分娩可能,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产前给予1个疗程的糖皮质激素以促胎肺成熟1-7:孕周35周;妊娠期血糖控制未达到理想水平的
2、糖尿病患者;孕3536周+6择期剖宫产。1.2 对已完成1个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7d后的孕妇,如在孕34周前仍有发生早产的风险,可考虑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疗程5-6o13对于孕周35周的孕妇,如无法完成1个疗程,应尽可能给予糖皮质激素1次3,611.4 用法3-6地塞米松56mg次,肌内注射,12h重复1次,共4次,为1个疗程;倍他米松1012mg次,肌内注射,24h重复1次,共2次,为1个疗程。1.5 注意3,6不推荐常规使用2个及以上疗程的糖皮质激素;不推荐口服或静脉注射。2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1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2.
3、1 根据临床情况,当早产儿存在以下指征时,应出生后即刻给予nCPAP治疗。(1)出野台龄30周,有较强自主呼吸7-10o(2)出生胎龄30周,有自主呼吸且具备下列其中2项以上者9-13:产前未进行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或剂量、疗程不足;出生体质量1250g;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未达到理想水平;择期或急诊剖宫产;多胎;男胎;母亲产前有发热、胎膜早破或白细胞计数1510910(3)现呼吸困难、呻吟、吐沫等RDS早期症状。2.2 若早产儿存在以下情况,不建议使用CPAP9:心率100次min;自主呼吸功能不足,需气管插管复苏者;有先天畸形,如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屡、唇腭裂和后鼻孔闭锁等。2.3 nCP
4、AP压力推荐使用范围为68cmH2O(1cmH20=0.098kPa)7-8o2.4 nCPAP治疗失败,建议参照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9o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3.1 出生后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可以考虑给予气管插管9,14:(1)出生后无明显自主呼吸,面罩正压通气复苏无效;(2)频繁呼吸暂停,药物或nCPAP治疗无效;(3)出生胎龄26周者,nCPAP治疗时,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6cmH2O,吸入氧体积分数(fractionofinspiredoxygenzFiO2)0.3;(4)出生胎龄26周者,nCPAP治疗时,
5、PEEP6cmH20,FiO20.4,经皮血氧饱和度0.85;(5)氧疗时,FiO20.6,动脉氧分压50mmHg(1mmHg=0.133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0.856励脉二氧化碳分压60mmHg,并伴有持续性酸中毒(pH7.23.2 通气模式首选常频通气,如需要且科室有条件和经验者可选择高频通气。3.3 尽量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1monarysurfactant,PS)因PS缺乏或不足发生RDS的早产儿,应给予天然PS制剂14-16o4.1 当早产儿存在以下指征之一时,可考虑早期应用PS1,14,16-21:(1)出生胎龄28周;(2)出生后需要气管插管;
6、(3)出生后存在RDS表现,且无创机械通气效果不佳。4.2 给药方法15,17-23将PS提前从冰箱中取出,复温至约37,经气管插管内滴入。如仅需无创通气,也可采用低侵入性PS治疗或微创PS治疗。4.3 剂量根据临床表现和所选择PS的种类使用合适的剂量,建议剂量为70200mg/kg14z16-21o4.4 如存在可导致新生儿期死亡的先天畸形,不建议早期应用PS19-20o5注意事项5.1 出生后即刻给予nCPAP治疗及选择性应用PS策略是早期防治早产儿RDS的优化方案10z13-1705.2 气管插管后,应尽早给予PS,条件许可时推荐采用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快速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策略,而不一定常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9,2415.3 无创通气以nCPAP为首选,可根据情况选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和高流量鼻导管通气。5.4 早产儿出生后早期RDS防治措施的选择,除根据临床指征、医疗资源外,建议参考家属意见,充分沟通并书面告知。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