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4 第10单元 训练27 中古时期的欧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4 第10单元 训练27 中古时期的欧洲.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单元训练27中古时期的欧洲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房山一模)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位置。”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A.封建割据严重且王权弱小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与农奴制结合C.教权有力挑战世俗王权D.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2. (2023沈阳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
2、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抢劫和袭击。这反映出当时()A.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B.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C.天主教会控制世俗世界D.国王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3. (2023辽宁实脸中学高三模拟)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在当时,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这可用于印证当时西欧()A.王权的进一步强化B.封建经济的脆弱性C.工商业的全面衰退D.封建割据的落后性4. (2023.德州期末)中古时期,西欧封建主给城市颁发特许状。确认城市及市民享有一定的特权,而市民在获得这些特权的同时必须给国王和封建主
3、支付大量金钱。这反映了()A.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B.城市通过多种方式赢得自治C.市民的自由是相对的D.封建主与市民达成某种妥协5. (2023.临沂二模)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D.商业革命的不断扩展6. (2023荷泽二模)中世纪晚期,欧洲诸多君主国的统治者往往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厅和温莎城堡就是其中的典型。其主要用意是()A.与教会争夺城市控制权B.宣示王权合法
4、性以加强王权C.争取新兴市民阶层支持D.保护中世纪欧洲的文化遗产7. (2023.烟台质检)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要塞城镇类型,二是城堡类型,三是商业交通类型。欧洲中世纪城市类型()A.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商品经济发展B.有助于推动文艺复兴C.折射出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特征D.促进了城市自治运动8. 13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8 .人们自我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9 .古
5、罗马城市一般都有广场,大多位于城中心交叉路口,往往有开敞的柱廊,这些地方成为人们谈论政治、经营商业等公众集会场所,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甚至举行角斗的场所。古罗马这种城市布局()A.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特点B.推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C.缓和了各阶层紧张关系D.加强了国家对舆论控制10. 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国家的形成B.人文主义的复兴C.教会统治的需要D.工商业经济发展11. (2023邵阳高三模拟)查土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宗教用品具有神圣性,“不受经济价值的限制”。但
6、如果面临灾荒或战败等情况,可以将宗教用品出卖或质押,以救济民众或赎回己方被俘人员。这说明罗马法()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着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C.突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D.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12. (2023淄博质检)16世纪50年代开始,沙皇伊凡四世将忠于自己的人组建成新一任政府,称之为“重臣拉达”,这些人指派军事总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国去,对各个领地的领主们进行控制。这项改革()A.有效扩大了帝国疆域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城市发展兴盛D.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
7、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土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材料二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
8、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
9、及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6分)14. (2023大连模拟)(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往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中,西欧的城市总是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由资产者缔造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孕育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母体。但通过对11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考察,可以发现情况恰恰相反因此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的说法,需要给予更多的批判和认识。摘编自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