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54863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3课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目标及重难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手法。2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3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核心问题】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子任务】1咬文嚼字品“痴行”4 .咬文嚼字品“痴景”5 .咬文嚼字品“痴情”【前置学习】1 .朗读课文,正字音。孥(nd)囊(CUi)衣沆砺(hngdang)毡(zhan)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梳理文意。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这)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矣,余孥(撑)一小舟,拥(裹、围)鑫衣炉火,独往湖心

2、亭看雪。雾淞沆扬(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哪能)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表判断)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任务一:咬文嚼字观“痴行”(一)在读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评价张岱其人。明确: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既然张岱是一个痴人,那么他一定有一些有别于常人的“痴行”,你能够

3、读到张岱有哪些有别于常人的“痴行”?提示:结合文章相关语句分析,个人做好批注后,小组交流。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囊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1、时间点独特:大雪三日(暴雪之后)是日更定矣(夜深人静)2、环境独特:湖中人鸟声俱绝(声、色、温全部消失,万籁俱寂,所有生机和活力都消失了)3、状态独特:拥毒衣炉火怕冷独往湖心亭看雪小结:张岱挑了一个别人都不会选择的时间去看雪,可见他“痴二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任务二:咬文嚼字品“痴景”(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山水让张岱痴迷?请结合文中的语句鉴赏西湖雪景。(走读班:请尝试用“我认

4、为写得好,写出了”的形式品读雪景)预设:我认为“雾淞沆场”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我认为“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我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堤的唯美感。我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我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追问:有同学发现“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的变化规律吗?预估: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参考: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沉沆扬”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Q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

6、,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小结:张岱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繁复的渲染,这种用简单朴素的线条勾勒出对象特点的写作方法,在文学上叫作白描。任务三:咬文嚼字品“痴情”(一)作者在沉沉夜色中乘舟游览西湖,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从这番“奇景”“奇遇”中,你

7、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提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预设:1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2.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看似与“舟中人两三粒”矛盾,其实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J两种解释:同在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有共同的情趣爱好,知己相遇的惊喜。从“拉”“强饮”看出带有强迫之意,不是心甘情愿;尽力喝下,没有酣畅的饮酒感觉

8、;而别一一喝完就走,没有停留的意思,并不想继续聊下去,张岱这个痴人深夜看雪,只为将自己融入到这茫茫天地间,与天地对话,所以此时此刻,他并不欣喜碰见其他人或者和其他人把酒言欢。4.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该句较难,教师可以追问: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确:“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

9、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那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解呢?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

10、的理解,带着你理解的情感。任务四:拓展延伸和张岱一样独自赴一场与自然约会的文人墨客并不少见,我们看看这两位。月下独酌其一李白(唐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结束语:大雪三日后的一个寒夜,痴人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痴的,是孤独的。但他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孤独,孤独却不寂寞。他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自己对话,与宇宙对话。当做的是自己喜爱的事情时,我想他一定是充实、宁静、快乐且幸福的。因为从自然中,能找到灵魂深处的向往,而张岱也用自己行为在诠释着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希望,各位同学,也能看得如此通透,对内口叩问自我,对外取法自然,相信你也能上一次西湖,观一回湖心亭大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