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x(5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弼篇第一章发展环境(8)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8)第二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第二章总体要求(11)第一节指导思想(11)第二节基本原则(12)第三节发展目标(13)篇跳)第一章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健全城市有机生命体(16)第一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16)第二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建设(17)第三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17)第四节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18)第二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18)第一节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18)第二节推动“一区两群”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9)第三节加强中心城区城市
2、基础设施示范引领(20)第三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系统提升供给能力(20)第一节推进出行环境便捷畅通(20)第二节加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保障(20)第四章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21)第一节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21)第二节构建健康高效的城市水循环系统(21)第三节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22)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工业化(22)第五章对接“新基建”发展“新城建”,助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23)第一节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23)第二节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3)第三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3)篇1)第一章提升城市交通水平(24)第一节建设多层次
3、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24)第二节构建畅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络(27)第三节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28)第四节构建高品质特色慢行系统(29)第五节优化停车设施供给(32)第二章构建健康高效水资源系统(32)第一节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32)第二节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34)第三节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5)第四节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37)第五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38)第三章打造生态园林城市(38)第一节塑造高质量绿色空间(38)第二节彰显“两江四岸”水韵之灵(40)第三节着力打造城市“清水绿岸”(41)第四章强化区域能源保障(43)第一节构建多源多向的电力保障体系(43)第二节完善天然气
4、基础设施(44)第五章提升城市安全韧性(44)第一节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44)第二节提升抗御地震灾害能力(45)第三节构建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47)第四节构建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48)第五节提升城市管线安全水平(48)第六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9)第一节全面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49)第二节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51)第三节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51)第四节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53)第五节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53)第六节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54)第七章持续改善生活环境(56)第一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56)第二节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水平(57)第
5、三节推进城市公共厕所“增量提质”(59)第四节提升城市照明品质(59)ft60)第一章加强组织领导(60)第二章加强资金保障(61)第三章强化建设机制创新(61)第四章强化监督考核(62)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依据重庆市国
6、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编制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本次规划范围为重庆市市域城镇范围,规划期为20232025年,展望到2035年。箫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紧扣重庆城市功能定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第震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优化“一区两群”城市空间布局,
7、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成网,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城市交通建设明显提速。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建成运营4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环线等8条(段)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370公里,形成“一环七射”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绿色骨干地位日益凸显,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初见成效。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公交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全市新增道路通车里程2605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到11405公里,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通车里程1317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到5690公里。步行环境逐步完善,全市
8、新增步道831公里,新增立体过街设施497座,建成自行车专用道269公里。停车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停车泊位达到259.9万个。二是市政环卫体系基本覆盖。城市供水能力稳步提升,供水普及率达到98.4%;应急供水能力得到增强,供水安全性、可靠性大幅提升,公共管网漏损率低于10%o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62座,完成59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改建污水管网4010余公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污泥处置能力快速提升,新改扩建专业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38座,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全覆盖,累计建成投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9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
9、持100%。新增一、二类公共厕所1326座,有效缓解“如厕难”问题。城市照明质量不断提升,1ED绿色照明产品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提升。48段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成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百分之百消除的9个城市之一。海绵城市“1+3”试点工作全部通过考核验收,全市达标建设面积421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4.2%o综合管廊累计开工建设142.1公里,建成廊体126.9公里,管线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绿量大幅增加,绿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128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9.4%绿化覆盖率42.9%,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打下坚实基础。新建各类城市公园600余个(含社
10、区公园、游园),基本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四是能源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发电装机容量增加约490万千瓦,“两横三纵”500千伏主网架结构不断完善,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城乡配网结构更加清晰、强简有序。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023座、充电桩17432个。天然气年消费总量增加27.5亿立方米,城镇天然气管网设施不断完善,输配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移动网络加速建设,累计建成开通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站4.9万余个,建成全国首个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光纤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兆示范小区10284个、覆盖约310万户。重庆国家级互联网
11、骨干直联点功能持续优化,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直联城市超过32个。建成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速数据中心建设和改造升级,可用机架数达到11.9万架。全面推行“云长制”,集聚“云联数算用”要素支撑,形成一批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六是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不断提升,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至86%。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地震监测能力下限达到2.2级。“陆、水、空”立体灭火救援作战体系加快成形,人民防空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时,我市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和制约,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和覆盖广度仍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衔接水平有待加强,绿色发展理念
12、贯彻还不够充分,“新城建”智慧化水平尚待提高,与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求仍有差距。第二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多种战略叠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得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上升为核心基础设施,“新城建”逐步发力,我市在5G基础设施、大数据智能化等方面走在国内前
13、列,有基础有条件赢得先机、创造新机。外部环境变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重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深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剧,影响项目实施推进的力度和节奏。第镰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
14、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稳住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重庆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第二节基
15、本原则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整合市场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全局统筹,供需联动。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方向、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统筹系统与局部、存量与增量、需求与供给、建设与管理、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互联互通,效率优先。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基础设施资源,加强“一区两群”交通、水系统、能源、市政环卫等设施的协同对接,做到相互协作、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向乡村延伸,合理构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运行模式。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做好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与恢复,建设灰绿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避免“大挖大填”“大拆大建”,加快城市更新,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