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35年)2023年1月第一章规划背景(6)第二章总体要求(8)第一节指导思想(8)第二节基本原则(9)第三节主要目标(10)第三章高水平构建城镇化空间格局(13)第一节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3)第二节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15)第三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8)第四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20)第五节推进以区县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1)第六节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22)第四章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24)第一节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24)第二节加快城镇基本
2、公共服务均等化(25)第三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27)第四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28)第五章高品质建设现代大都市(29)第一节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29)第二节加快城市绿色化转型(32)第三节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34)第四节彰显城市人文化温度(36)第六章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39)第一节提升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水平(39)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40)第三节提升行政管理效能(42)第四节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43)第七章高标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45)第一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45)第二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47)第三节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48)第四节缩小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49)第八章高要求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50)第一节深化建设用地管理方式改革(50)第二节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投融资机制(51)第三节完善城市住房体系(52)第四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52)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53)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53)第二节强化组织协调(53)第三节强化政策协同保障(54)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54)第五节凝聚规划实施合力(55)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35年)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35年)有关要求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在以
4、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46%。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除中心城区外的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落户城镇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2%,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题起势,“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主城都市区范围扩大到21个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一区与两群人均GDP比值由1.92:1缩小至1.84:Io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70公
5、里、在建里程达到186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超过9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95%。城市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建设步伐加快,“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初步呈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9个区进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布局,3个县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13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45:1。同时,我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领域体制机制障碍仍需加快破除,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新挑战。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
6、不足、引领带动功能有待增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整体呈减退趋势,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还面临不少困难。城市交通、养老托育等领域还存在突出短板,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碳达峰、碳中和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未来十五年,我市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逐渐走向成熟期。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国
7、家中心城市人口和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人口迁入将逐步成为我市城镇化主动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人口向主城都市区及“两群部分适宜发展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城集聚的态势日益明显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域重点保护的新格局。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主城新区和“两群”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乡村资源资产价值日益凸显,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更为顺畅。第二章总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立足市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
8、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构建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
9、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中央决策部署与重庆实践紧密结合,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格局,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宜
10、业水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主动力,促进“一区”与两群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营造珍视文化传承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发展氛围,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发展能级。坚持城乡融合。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以
11、体制改革和试点突破为抓手,高水平重塑城乡关系,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优化和自由流动,推动城镇化由以往的城乡不平衡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使全体人民更好地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带动力明显增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初步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重庆都市圈同城化取得突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绿色化特色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区县城
12、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显著提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放开,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显著增强,就业更加充分稳定。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高,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等新型城市特征逐步显现。城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城
13、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城镇开发边界全面划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施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普遍形成,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果丰硕,基本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专栏1“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主要发展目标序号指标2023年基数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4673预期性2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
14、(%)65.8968左右预期性3城镇调查失业率(%)5.75.5预期性4新市民保障性租赁住房覆盖率(%)15预期性5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32.950预期性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43预期性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92.6约束性8政务服务事项“全网通办率(%)8495预期性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452.35预期性到2035年,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800万人左右,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庆都市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
15、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建立。“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成熟定型,城市规模结构科学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功能充分释放,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生态宜居的高品质环境人人共享,“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历史文化名城与向上向善向美的现代城市精神相互融合,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一座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国际化现代大都市崛起在祖国西部。第三章高水平构建城镇化空间格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中心城区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第一节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形成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